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工业4.0”时代“沈阳制造”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2015-12-18 23:4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镜  沈阳工程学院

该论文是2015年沈阳市社科联研究课题(Sysk2015-14-01)的研究成果。

摘要:面对无法回避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做好我们自己的“沈阳制造”的规划和设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实现“沈阳制造”到“沈阳智造”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沈阳制造业    转型升级   对策

一、沈阳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沈阳是以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的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基地,拥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设备成套方面代表国家先进水平,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骨干。沈阳重点构筑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导、基础装备产业园为配套支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体系。以东部、西部和南部为主体进行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这种布局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沈阳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带来新挑战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不景气,给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诸多不利。首先,市场需求减少。金融危机后,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订单减少的现象,这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和发展。20092月末,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和黎明航发集团等企业订货量仅为全年任务的30-4O% ,远低于正常年份 。其次,海外投资缩减。装备制造业对资本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海外投资是资本来源的重要途径。海外投资的减少大大影响了辽宁装备制业的发展。

2、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

沈阳装备制造业既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同行业的竞争还要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的竞争,外部竞争愈加激烈。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而发达国家致力于追求产业链的高端地位,从而使沈阳装备制造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随着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角色受到威胁。印度与我国一样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且拥有语言优势,势必会在吸引外资方面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来自国内其它省份的竞争压力

沈阳虽为老牌装备制造业基地,但逐渐被新兴省份所赶超。装备制造业因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省份青睐,全国有21个省份将装备制造产业列入了未来10年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从辽宁装备制造业现有的制度与技术环境来看,竞争结果并不乐观。

4、沈阳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获利能力低

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大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以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在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中,沈阳装备制造企业承担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来料加工、装配等工序,这就使得表面上沈阳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实际上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主要依靠进口,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低,大而不强,获利能力较低。

5、政府R&D经费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辽宁虽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但与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研发投入仍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其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且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许多关键性零件和大型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主要产品技术也多来源于国外,全省原始创新的产品技术仅达到2020% ,有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9成需要引进 。

6、科技和人才资源利用不充分

沈阳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但是这些资源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沈阳存在科技成果和人才外流严重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中,50%以上流向外省,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南方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沈阳在区域环境、经济发展和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使得沈阳制造业面临大批专业人才外流的问题。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水平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研发,政府未能有效协调,使创新处于无序状态,未形成合力。

7、对资源的依赖性强

沈阳制造业初期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生产方式粗放,导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同其它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沈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要高。而制造业应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长远发展并不能依赖资源投入。

8、没有围绕装备制造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目前,沈阳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制造企业的产业链过于依赖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加工、组装和制造部分,实体产品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产业链两端的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产业链中游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组装和制造部分,制造业两端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没有形成,这是造成沈阳制造业落后的重要原因。

三、“工业4.0”时代“沈阳制造”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1、树立“工业4.0”时代观念和“中国智造”发展意识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将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发掘出新的价值模型。对于沈阳制造业来说,必须树立“工业4.0”时代理念,实现企业转型与升级,在打造创新性企业管理模式、智能化制造、质量品牌提升、服务转型上发力。在201531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指引了方向,沈阳的制造业应该树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意识,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率偏低和产品质量问题偏低等局限,走一条中国民营企业智能化、创新化发展之路。

2、把握发展机遇,设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沈阳的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以“一带一路”为载体,积极融入“亚投行”新金融格局,加强与世界各国企业间联系与合作,国际间可以构建企业技术联盟,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设立境内外合作研发中心,利用资金政策和科研设施优势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投入,共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品;围绕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改造并共享研发成果,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思路,把企业管理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3、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地位

沈阳的制造业要想在国际间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打造自主品牌,挺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品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来分割世界资源、拓展市场,将是国际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单一的商品质量竞争转向综合经济的竞争,最终创建的是品牌。沈阳的制造企业应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企业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冲击。在我们进行品牌培育、发展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品牌不仅包含商业和经济因素,代表企业的信誉,其背后还隐含着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是政府的信誉,更有文化和地缘政治甚至国际政治的因素。

4、打造“互联网+”交互平台,实现用户之间零距离

沈阳的制造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创建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将用户、模块商和工厂等要素,用开放平台的方式聚集到一起,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其中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可以与用户能够零距离对话,用户可通过多种终端查看产品“诞生”的整个过程,用户交互定制平台的上线意味着用户不再是产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全流程参与其中,开启了人人自造时代。

5、加强各领域国际企业间合作,借鉴、引进先进资源

中国和国外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国外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和效率优势,因此,目前国外企业和机构不断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对华投资力度,促进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沈阳的制造业应继续提升同国外发达国家相关领域企业的双边贸易的深度和宽度,尤其是拓展和加强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合作。

6、培养引进智能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国际间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支持和鼓励国际间的人才交流,通过企业间合作培训以及国家层面的人才交流等措施促进高端适用人才的培养。沈阳制造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联系,开展高校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和企业的交流,加大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7、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机会不断增加,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沈阳制造业要做强做大,走出国门,不仅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还要了解西方企业和东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有效地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学习国外企业优秀的文化是为了让我们企业更好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好的完善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身全新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创建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企业文化。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