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企业管理 跨境电商 营销策略 信息化 构建 内部控制 发展策略 目录 财务管理 互联网

财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财会研究 >

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4-17 16:5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雨欣   郭思锐 哈尔滨商业大学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绿色发展新理念的指导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创造者,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因此,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发展理念的企业发展模式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动。如何站在环境会计的角度规范企业的生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行的理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对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动企业加强信息披露自主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生产型企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形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却也产生了水圈污染严重、酸雨面积扩大,土壤沙化等生态恶化的问题,对产业发展存在负面效应。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社会各界频频关注,并成为了众多学者的讨论焦点。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否则将得不偿失。在当今的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已经将低碳管理纳入到各个生产型企业开发全过程,企业应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和相关政策要求同时增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做出贡献。

生产型企业是包括石油化工企业、炼油工业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等在内的有实物产品产出的企业,其中多为重污染行业。正是因为工业发展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弥补的创伤,所以要对环境会计加大重视程度。公众所认为环境污染“破坏者”之一的就有生产型企业,结果就是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了企业是否进行环保系列决策的“标尺”。为了更好的践行绿色发展战略,更好的实行相关绿色政策,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就刻不容缓。而厘清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解决生产型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发生的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国家严格要求生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所披露出的污染标准要更加细致,惩罚力度也要更加强大且具有约束作用。

低碳经济以及双碳概念的提出,不仅增强了全民的环保意识,还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产型企业若要想做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层面加大投入,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注度,重视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二、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有三种方式:自愿披露、强制披露和对外披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规范,可行性不大,而且没有相应的独立第三方审计,信息透明度低。但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也在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

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相关的研究,但是完全针对于生产型企业的研究少之又少,在生产型企业中存在很多重污染企业,如钢铁冶炼相关企业、石油化工相关企业、造纸业等,他们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且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侧重点与轻工业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由于当前还没有形成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范,缺少一个统一的披露标准,使得生产型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对于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十分随意,缺乏披露意识,部分企业更是只披露利于自己企业的相关信息。由此导致信息缺乏真实完整性的情况不在少数,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完善会计准则并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使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明确要求下进行信息披露。与此同时,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对环境质量保护的监督与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使企业认识到准确披露、及时披露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三、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一)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不健全

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披露环境信息就是因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所以关于环境会计披露的法律法规寥寥无几,法律法规覆盖面过于宽泛,并未做细化处理,对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也都没有规范的模板,缺乏针对性。尽管有强制要求提出,那也只是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强制性披露。在发生环境方面问题时,处罚力度也远远不足。且会计准则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企业在披露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会使许多企业选择趋利避害,披露的多为对环境的治理工作、生态保护等,对于造成的污染却不愿提及。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环境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但是也都是针对上市公司,约束力很弱1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足

生产型企业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不了解环境会计披露的真实意义。通常情况只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个人利益,往往忽略掉基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企业在年报中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科目。虽然还有一些环境信息在类似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的报告中有单独的披露。然而,这些报告通常是片面的。首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通常只会报告对于企业的利好信息,例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保障、社会贡献等方面内容。披露的目的在于向公众展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影响,对环境治理做出的贡献。至于污染,许多企业认为不良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会给企业的发展增加不确定性,造成商誉损失。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多数企业选择用文字表述来代替数据支持,会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产生理解偏差。

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公众的环保热情不断高涨。这就使得部分污染程度较高的生产型企业博得了大众的眼球,提高了社会关注度。这就凸显出环境会计披露的重要性。如果企业没有做到在环境治理方面付出时间、投入资金,没有选择将企业中相关的环保技术进行升级、没有招聘相关的环保技术专业人员,那么很难及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尽管将信息按时披露,也时常会有污染超标的情况发生,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型企业的良好形象受到影响

(三)缺少环境会计人才

首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应运而生出许多类似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这就对环境会计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加速了大数据互联网的进程,这时就专业的人才的工作就要时刻更新环境数据,并利用新技术对所掌握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生成报告。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工作的困难大大提高,从而加大了环境会计的人才缺口,也给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带来新的挑战。

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我国很少有高校开设的环境会计课程,导致了环境会计人才供不应求。大部分高校选择开设传统会计课程来培养传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并不明确。换句话说,环境会计教育在我国起步晚、适用率低、目的性不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环境会计,一方面,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往往关注的都是就业前景较好、课程与工作关联性较大的工作,这样大学生对于环境会计就没有过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尽管有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环境会计的工作,但是他们在校学习过程中,传统会计知识早已根深蒂固,遇到环境会计问题不能及时地变通,缺少对环境会计的理解以致于不能很好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最后,企业往往注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许多生产型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存在短视行为,缺乏企业社会责任,忽视相关人才培养,忽略企业中的环境会计工作,企业对低碳经济、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认知性的缺乏,减缓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  监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高度重视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是,国家尚未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统一的标准,无法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机构来监督企业内容的披露。这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由度较高,对自身要求没有达到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要求水平,对待环境会计问题的态度偏向消极,生产型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是否有着积极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如若要企业可以有效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部门要做到是对现存的监督管理机制加以整理完善。但是,我国现存的监管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相互之间权责不明确,多头管理;在生产型企业进项环境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为了相关利益未进行认真督促管理。这样一来,大部分生产型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其被动的表现会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辨别企业信息的正确与否。最后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相关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失败。不仅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相应的监管机制也不完善。即使有法律规范和专业人员,制度也不会实施,也不能很好地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四、完善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

1.完善会计立法。

任何制度的施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若要使生产型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真实、透明、可靠,那就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生产型的企业所披露出来的信息进行强制要求。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来提高生产型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质量。现今,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无法正确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针对类似于石油化工企业、炼油工业企业等重污染行业更是缺少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部分重污染行业披露出的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的模式也不完善;近半数的生产型企业对于履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一责任仍持观望态度,并没有意识到有效的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无法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综上所述,为了使相关企业有法可依,我国必须尽快加强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尽管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但是针对性不强,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和条例还是不够全面,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工程中缺乏相关依据2。鉴于此,我们应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历程,在借鉴他们相关立法经验的同时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我国生产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构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的法规条例,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纳入法律范畴,统一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也要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促进各企业按质按量完成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

2.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因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部分企业选择视而不见,忽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甚至部分企业选择钻制度漏洞。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制定应尽快落实。首先,要保证企业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监管部门可以对此进行查证,在确定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测算,根据数据来判断企业生产是否符合环境质量要求;其次,由于各行业的生产环节、生产流程、生产产品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各企业的排污能力有所不同,每个企业都应该按照相关行业的披露标准,有侧重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3;最后,各生产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坏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之中,做到及时披露、高效披露。

(二)提高生产型企业信息披露意识

目前,环境问题以及社会责任问题已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各个利益相关者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运营情况,同时也把目光聚焦于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情况。因此,企业若想掌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权,提高公众关注度,赢得企业的良好现象,就要提高相关思想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借鉴国内外有效经验,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层要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培养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环境保护问题应该得到更多地关注,企业也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高收益,要主动承担并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

首先,要明确信息披露的意义,了解其重要性。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时,不要忘记对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发展绿色生产,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完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宣传,因为只有管理层有责任意识,才能引领企业职工加强重视;其次,利用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增加他们所需要查看的环境会计信息数量,提高门槛。这样会使企业不得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以便筹集资金;再次,有必要提高并培养相关专业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他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参加参与环境会计的学习与讨论;最后,政府应当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同时合理的利用社会信息的宣传力度。例如对该企业进行表彰、给以政策倾斜等;反之,未达到要求的企业,就要进行相应处罚。这样一来,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和披露意识就会有所提高,企业也会将积极履行环保的意识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这样不仅丰富了企业公开信息内容,而且也还更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培养“低碳经济+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提高早已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就无法避免,这无疑产生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丰富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也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同时还要绿色环保,继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由此就需要我们国家于低碳绿色经济、基于双碳目标、基于新发展理念,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低碳经济+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环境会计人才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大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专业型人才离不开高校的培养,我们可以先从高校入手,增设环境会计专业,并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利用大数据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将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内容传递向更多同学,同时也要优化会计课程教育体系,将环境会计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当前的会计教学当中去;其次,优化环境会计师资队伍。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校也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让教师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出更多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

(四)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在环境信息披露的事前阶段、事中阶段以及事后阶段,都可以进行执法监督工作,以此来实现协同效益。比如,事前可以制定相关标准,提高各个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门槛,到了事中阶段,就可以不定期的对生产型企业进行抽查、检查,查看生产型企业是否按时、按标准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最后,在事后阶段,将未及时、准确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在相关公共网站上公布,约谈整改,并进行相关的行政处罚。

监督工作任重道远,这项工作也绝非是单个职能部门就能监管到位的。各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协调机制,相互配合,实现监管矩阵合力。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要加大其管理职能,发挥监督作用。在我国《会计法》提到过财政部统一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在《公司法》也有规定,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的大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主要由中国证监会来负责管理。因此,财政部和证监会就要承担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责任。众所周知,环境信息具有一定的特点,他特殊性能反映出更多层次的信息。因此,只有这两个部门监管是完全不够的,国家环保局也应该配合进来,多方同时监管,并发挥、组织规划、积极协调等作用。其次,有必要使群众配合进来,进行监督以此来提高思想观念意识。只有群众参与度提高且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监督。增加监督的“眼睛”,不仅能迫使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而且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加速其落实到位。基于此,我国应该结合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快速建立起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在线查询系统用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这样才可以发挥出群众监督的作用,实现有效监督,企业也能在大众的“眼睛”下做到减少排放,清洁生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也可以关注到企业的碳排放量,从而切实将碳排放减少。最后,相关媒体也可以及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不按时进行信息披露,有违规排放记录的生产型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曝光,让舆论给予企业压力,强制相关企业进行相关整改。同时网络媒介也可以加大合规、合法披露信息的生产型企业的宣传力度,宣传正面典型案例生产型企业,进行社会的积极引导,给其他生产型企业树立良好榜样。

五、未来展望

随着低碳经济以及双碳政策的推广,国家层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更加多样化、多元化。这样一来,政府就会加大惩罚力度,企业违反环境保护的成本也会不断地增加,就会迫使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生产型企业角度来看,生产型企业如果想要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下去,就必须有奋勇拼搏的精神,加强自身产品创新,并且同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国家排放标准为准绳,积极有效地公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研究制定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才能够长期发展下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是一个抓手,碳中和是一个推手,碳中和是一个试金石。控制碳排放也是保护好环境的前提。面对风口浪尖,生产型企业需要通过理性思考站在潮头。在环境污染的处置和维护方面投入的越多,越利于促进企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型企业应该在做到经济业绩发展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对环境管理的投入,实现环境保护,完成可持续发展。提高绿色经营水平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要想轻松实现,实属不易。企业只有提高社会责任感,拿出踏石留印的劲头,启动相应的方案编制工作,积极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战略落地实施,努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项目,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才能打造出资源节约型绿色生产型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一帆,赵宪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1):184-185.

[2]付丰云.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J].现代商业,2022(05):178-180.

[3]郑明望,岳园.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统计与管理,2020,35(01):53-56.

[4]吴倩倩,李丽.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1(04):113-115.

[5]杨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10):82-8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