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运代理接受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陶卫卫 翟文帅 张小燕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摘要:外贸新模式新业态背景下,高质量的国际货运代理是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支撑与关键。国际货运代理中小企业居多,由于数据安全、信息化成本等因素,数字化转型缓慢。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群体动力理论,调研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2)基于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调研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或不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研究结论:数据技术的成熟度、企业需求、员工工作预期是影响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技术成熟度的影响明显,提现出数字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企业需求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员工工作预期则在数字化转型意愿中起到了负向影响,且具有显著性,企业以及员工对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对其工作内容的变革、对自己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焦虑和怀疑,然而又不得不承认数字化是将来的趋势。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国际货运代理;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是运输服务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整合国际运输全链条资源、促进国际物流降本增效、畅通国际商贸流通、服务外贸进出口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2023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基于当前数字化转型趋势,货运代理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远比物流企业要慢。国际物流企业信息化、数智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展,有龙头企业已经取得了多轮融资。作为物流企业的上游的国际货运代理,也将会因数字化浪潮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推进跨境物流供应链的数字化。中小规模货代企业数字化推广存在难度。数字经济形态下,数字资源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如何保护隐私,保证数据安全,是整个外贸供应链的需求。尤其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共享的边界在哪里。面对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增量市场和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复杂性,货代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本研究基于UAIT技术接受度模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研法,选择大型、中型、小型货代企业各若干,与经营者进行访谈货代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看法,并进行定向数据收集,进行货代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文献综述 1.群体动力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群体动力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分别来源于社会心理学,行为学,这两个理论通常会联合使用。群体动力理论是美籍德国心理学院勒温提出的,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含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表示个体行为,P表示反映个体心理感知的内场力,E表示个体所处社会、组织环境的外力场),即表示个人的特定行为或行为意图受到个体心理感知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勒温最早提倡群体动力学研究,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融合于社会实践(kurt Lewin 1951)。Venkatesh et al. 提出的“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U AIT)将内场力和外场力作为因变量,集成了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把研究分析框架(Venkatesh et al. 200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基于U AIT理论,理论界进行了创新,也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例如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的分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个人计算机利用模型等。李霆对于U AIT该模型的各变量的解释基于这些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创新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论,该理论结合技术应用背景,如网络沟通媒介、网络环境、相关政策保障等作为变量进行理论探索,也可以与信息系统有效性研究结合,或者管理实践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广中借鉴U AIT研究的理论成果从系统设计、制度设计等多角度主动地克服人们旧有的行为惯性‚提高人们对信息技术这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李霆,2005)。Davis于1986年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TAM理论认为在对消费者科技接受行为的研究中,态度对行为意愿的影响比主观规范更为重要,并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变量来衡量个人的行为态度,并解释了认知因素(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态度、使用意愿和实际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探讨了个体接受或拒绝某项技术的原因(2016,赵保国)。综上,TAM理论虽然被用于现在的很多实证研究中,但跟U AIT 理论相比,还是结合了场论理论的U AIT更适合研究货运代理是否接受数字化转型。 2.国际货运代理数字化转型。(朱水云,2023)国际货运行业在行业充饥和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下,价格透明化,信息差逐步缩小。货运代理模式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获得订单、客户协调沟通、跟踪、文件处理、规划整个任务。数字化货运代理的特征是即时报价实时发生,过程选择快速、经济功效,软件应用程序控制货运流程的各个方面,跟踪货物实时位置、实时货运更新,运用云计算解决方案管理文档,更加高效。大部分货运企业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但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系统的集成和先进技术的使用不高。认为国际货运代理的趋势是实现软件使用,共享通用数据库,实现价格实时透明度。(郑玲霞,2019)中小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公司品牌度低,缺乏战略规划,应采取加强品牌营销,开发人力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等一系列举措保障战略实施。在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下,应该集中资源拓展专业化、特色服务产品,摒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积极主动向细分市场发展,充分利用本土优势,打造优势航线,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黄丽虹,2020)某国际货运代理的报关业务流程因模式较旧,引发客户对公司服务质量的质疑,对报关流程进行了流程优化,信息化以后,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出错率。 3.货运代理业务系统。(刘成玥,2012)结合有关现代物流学管理理论与货代企业工作中的具体实际操作内容,以某货代企业为例,根据实际操作和内外部信息化需求两方面对该企业电子信息化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客户询价接单、代货主订舱、做箱,报关商检和提单确认、修改,签单和对账费用结算,提单、核销和开票的业务流程做了功能设计,规划处出网上询价和电子订舱系统、CARGO业务操作系统、货物跟踪查询系统(DCMS系统)、提单和核销发放管理查询系统。(翟彩娟,2010)阐明了资质辨认风险、交接货物和资料的风险以及签发提单签发的风险, 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余剑,2009)开发的国际货代管理系统V3.0在重庆若干货运代理和物流公司进行了试用,系统的开发由于客户的片面需求也存在片面,系统仍需要解决管理需要的扩展,客户规模的扩大,数据量增加,数据加密技术,防病毒等安全技术的使用。 三、研究问题 1.基于群体动力理论,调研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货运代理数字化转型的态度与数字化业务系统的使用行为B,可以分为1、暂不考虑;2、不考虑;3、看同行,等待时机;4、正在寻找合适的方案;4、进行中。P个体可以分为公司组织架构、公司的发展史,业务类型,目前信息化状态,数字化的条件是否具备。E个体所处情景,所在地区的营商环境、国家政策的便利条件、社会因子等外场力,内场力包括工作的绩效预测、工作努力程度。 2.基于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模型(U AIT),调研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接受或不接受信息技术的因素。在群里动力理论基础上,将指标进行细化定义,基本的指标分为:1、工作绩效预期;2、工作努力预期;3、社会因子;4、便利条件;5、感知风险。 四、研究设计 问卷调查。根据指标设计问卷: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和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的模型,提问货代企业规模、业务类型、数字化转型认知、目前货代行业发展状况认知,同行认知,数字化转型风险感知等。找货代从业人员试做问卷,然后组织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五、数据收集 基于群体动力理论,货代群体里如果有企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那么这些企业会给还未转型的企业带来群体动力的同时也会带来群体压力。相对于独立的个体,在群体的带动下,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收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群体里的其他成员,即数字化转型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改变。个人行为和动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将企业需求。 1.变量设定 收到问卷80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剩余67份问卷,进行自变量“企业需求”、“员工工作预期”、“社会因子”、“使用的便利条件”、“数字化技术成熟度”与因变量“数字化转型的意愿”的回归分析。“企业需求”是指企业的业务、管理、成本管理对数字技术的需求。“员工工作预期”是指数字技术队自己工作的有用与否。“社会因子”是指与我工作相关的同事、客户等对于我使用的技术的期望。“使用便利条件”是对技术方提供的服务是否让使用方感到便利,有较好的维护。“数字化技术成熟度”采用了反向题,指出了数字技术现阶段的成熟度是不是感到了风险。“数字化转型的意愿”是反向题。 2.研究模型 结合UAIT模型,考虑到数字化转型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光是与员工的接受度,还要考虑企业,毕竟企业是最终决策人,因此将企业需求(需求角度)、数字化技术成熟度(风险角度)增加到模型里。 ![]() 图1 线性回归模型 3.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将各定量题项,按照变量,一个个进行信度分析,并整理出下表,5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信度分析均通过。 表1 信度分析汇总表 ![]() (2)效度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 表3 总方差解释 根据旋转载荷平方和累积百分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93.745%。 表4 成分矩阵 ![]() ![]() 最初设置了5个变量,但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其中比较合理的是风险因素、转型意愿,而企业需求、员工期望和使用便利性集中在一个因素里,因此,这三个因素中至少有2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共线性。后面将对这3个因素分开,逐步回归。 (3)变量相关分析 表5 相关性分析 ![]() (4)回归分析 ①初步回归 将5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回归。 ![]() 将企业的需求,员工工作预期,社会因子,使用的便利条件,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作为自变量,而将数字化转型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公式为:数字化转型意愿=2.679 + 0.230*企业的需求-0.715*员工工作预期-0.057*社会因子 + 0.233*使用的便利条件 + 0.648*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模型R方值为0.893,意味着企业的需求,员工工作预期,社会因子,使用的便利条件,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可以解释数字化转型意愿的89.3%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48.048,p=0.000<0.05),也即说明企业的需求,员工工作预期,社会因子,使用的便利条件,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中至少一项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影响关系,另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有VIF值大于5,但是小于10,意味着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共线性问题。最终具体分析可知:企业的需求的回归系数值为0.230(t=1.675,p=0.099>0.05),意味着企业的需求并不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影响关系。员工工作预期的回归系数值为-0.715(t=-7.127,p=0.000<0.01),意味着员工工作预期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社会因子的回归系数值为-0.057(t=-0.507,p=0.614>0.05),意味着社会因子并不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影响关系。使用的便利条件的回归系数值为0.233(t=1.271,p=0.208>0.05),意味着使用的便利条件并不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影响关系。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的回归系数值为0.648(t=6.109,p=0.000<0.01),意味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②逐步回归 ![]() 模型公式为:数字化转型意愿=3.285 + 0.301*企业的需求-0.678*员工工作预期 + 0.574*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模型R方值为0.792,意味着企业的需求,员工工作预期,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可以解释数字化转型意愿的79.2%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79.998,p=0.000<0.01),模型中有VIF值小于5,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 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员工工作预期、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p=0.000<0.01,企业的需求p=0.008<0.1,这三个因素显著影响因变量。其中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企业需求为正数,表示其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员工的工作预期会对数字化转型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UAIT模型的应用,显示数据技术的成熟度、企业需求、员工工作预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技术成熟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可见数据资源是企业的生命。而企业需求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员工工作预期则在数字化转型意愿中起到了负向影响,且具有显著性,员工需求对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对其工作内容的变革、对自己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焦虑和怀疑,然而又不得不承认数字化是将来的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其业务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其关注点仍然在于业务开发,保证企业的生存仍是重心,而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的认知较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对于龙头企业来说,货代企业处于物流供应链的上下游,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上下游的双向影响,即要与数智化物流接轨,同时要保证下游客户的业务个性化需求;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数字化程度高,则需要对企业内容的组织架构、业务分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赵静.中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以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1(2):82-83. [1]杨展.“外贸新常态”下国际货运代理业的发展[J].今日财富,2023(10):8-10.
课题信息:中国物流学会项目编号:2024CSLKT3-063;2022 年南通理工学院科研项目(2022XK(J)09)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