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宏观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宏观经济 >

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评述

2014-11-20 23:52 来源:xdsyzzs.com 发布:XdSy 阅读:

张充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货币的非国家化就是取消国家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进而允许私人发行货币进行自由竞争,从而可以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现象日益严重,而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却是收效甚微。本文通过对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的理论的研究力图为我国降低通货膨胀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哈耶克 货币理论 货币的非国家化 通货膨胀

     一、引言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英籍奥地利人,自由主义伟大旗手。哈耶克在他1943年论述商品储备计划到1974年摘取诺贝尔桂冠的三十多年间很少关注于货币(除了在1960年发表的《自由宪章》中有一章节曾涉及)。在他最后一部关于货币政策的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哈耶克出乎意料地放弃了把资金流的稳定作为指标,转而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作为最理想的货币指标.哈耶克对稳定价格水平的呼吁并不是全然史无前例的。早在1933年,哈耶克曾提出“一些生产要素平均价格的稳定,可能会提供对货币数量有意识调控的实用规范。”针对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和其他投入的价格指数将会造成最终消费价格的下降,并以这种方式接近哈耶克所寻求的国际化名义价格关系。他赞同综合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就业目标,进而提出了他的货币理论: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的思想源泉:将自由市场的逻辑推到极致,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所有的行业都是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探讨历来被认为是天然属于政府垄断的部门—货币发行部门,自由市场是如何运转的。

二、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内容

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哈耶克主张最终输出价格中价格水平稳定或零通胀的协调性。他放弃了早先所持的防止名义输出价格下降将会系统地造成跨期配置不当的立场。现在他做了如下讨论:

    (一)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最初,国家作为获得普遍承认的权威垄断铸币,担保铸币的成色和质量,有利于促进货币经济的扩展,但这种制度具有一切垄断行为的弊端:你必须使用它们的产品,无论满不满意,而且这种制度禁止人们探寻满足某种需求的更好方法,垄断者是没有此种激励的。
  1、政府并非因公益而是其私利垄断货币发行权。铸币可获得额外的收益,政府可抽取铸币税,且可以劣币代替良币在市面上流通。哈耶克断言,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于它们的信赖而欺诈人民。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被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一种货币,如果被操纵用来满足特定集团利益之需要,则必然是有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货币。即使是民主政府也不能例外。一旦政府获得了照顾某些集团或人口中某一部分的权力,多数政府的机制就会迫使它们使用这种权力获得足够的支持,以使它们能够掌握多数。这种诱惑不断地促使政府通过操纵货币数量去满足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的要求,于是,大量的资金就被用来收买那些嗓门最高、以最无法回绝的方式要求帮助的人。
  3、货币的垄断支撑着政府的权力,它只是政府实施其主导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极大地有助于政府权力的广泛增长。当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下面的假设为基础:政府有权随自己的意愿创造任何数量的货币,并使人们接受之。政府对货币的控制权被用于财政目的,推动了集权制。
  二、银行自由发行货币是维持币值稳定的最佳方法
  私人机构可以自由发行彼此竞争的钞票,不同钞票有各自的货币单位,并以此开立支票账户。发钞银行的自利心和竞争机制将带来下列效果:
  1、只要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随便哪种货币,则对那种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够保持其购买力大致平稳的货币,就会形成持续的需求。  

    2、由于成功地使货币之价值保持平稳而始终存在对它的需求,因此,人们也相信,该发钞行会竭尽全力使它发行的货币好过垄断者所发行的任何货币,因为垄断者是不需为其贬低货币价值的行动承担风险的。 

3、发钞机构可以通过调整其钞票发行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4、各种货币都根据上述原则调整其发行数量,乃是调整用于一切方面的交换媒介的数量的可行办法中之最佳者。

    (三)对格雷欣法则的批判

    金属铸币时代,在人们广泛地按面值接受硬币的情况下,流通中的硬币主要是遭到磨损或已经缺损的硬币,而足额的硬币则会作为价值贮藏手段从流通领域中退出,此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即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只适用于法律强制规定几种不同的货币维持一个固定的兑换率时,如果法律强制要求两种货币在偿付债务时可以完全互相替代,并强迫债务人接受黄金含量较低的铸币而无法得到黄金含量较高的铸币,债务人当然愿意用前者偿付,并且发现,保存后者对自己更有利。

如果兑换率是可变的,则质量较低的货币只能得到较低的估值,尤其是它的价值还会继续下跌下去,则人们会立刻脱手。这个淘汰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最后会在不同机构发行的货币之间产生出一种最佳货币。

三、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的意义

为了服务于货币使用者的选择,正如哈耶克现在所指出的选择,就需要货币的发行者操纵货币的数量来稳定货币的购买力。他在1930年指出,这样一种政策(除了响应速率冲击外,他对这种政策给予了反对意见)受制于黄金政策而没有对中央银行开放。现在他也指出这样一种政策也没有对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的私人发行者开放。哈耶克因此预测,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的自由竞争中,公众将会选择具有稳定价值的私人发行货币。

    《货币的非国家化》大胆地重新构想了对货币政策的辩论,来作为对货币制度的一个更重要的辩论。哈耶克放弃了对理想的中央银行政策的搜寻,而赞成(一贯地“哈耶克主义”)这样一种观点,即理想的中央银行政策不会变为现实。

哈耶克意识到一个通过投入和撤回资金来稳定其价值的政策,即使是由私人发行者进行,也会引起非中立的投入效应问题,这曾是他的商业循环理论的核心。现在他反驳到,这种效应不值得担心,这是一个观点显著的反转。哈耶克在本质上推翻了他早期的商业循环理论和基于此理论上的所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大萧条袭击的发生是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央银行稳定实验的必然结果的解释。他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循环理论应该放在此位置上。从这个关键的角度来说,《货币的国家化》是对哈耶克早期著作的彻底分离。

    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学说,它并没有脱离货币数量论。他认为因为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而禁止私人机构发行货币,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超发货币,而货币发行的过多则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弊端,如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假设政府放弃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而将货币发行权让渡给私人机构,私人机构通过自由竞争为了维持货币发行这项业务,必然会保持币值稳定。而货币数量论恰恰也是说明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有次可以推断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也是从货币数量论演化而来。货币的非国家化只是一种设想。历史表明即使在私人机构可以发行货币的时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等现象也没有消失。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有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等职能,如果实行了货币的非国家化由于币种较多会造成明显的交易困难也会提高交易成本,加之,由于时滞问题,通过货币发行方的竞争来稳定货币供给量,并不一定可以成功。

货币非国家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国家不能过于干涉经济,应该实行适当的自由经济,同时哈耶克特立独行的理论也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詹姆士.R.巴茨,杰瑞德.卡普里奥, 罗斯.莱文.反思银行监管[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约翰.史密斯.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方兴起,乔治.索罗斯:反思新自由主义的新辩证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