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转型

2016-02-13 22:4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陶喆 湖南医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生存环境,在新的金融环境下为取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新的风险。本文以资金流量分析为基础,从实体经济的转型为出发点分析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对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资金流量   新常态  商业银行  转型

一、引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11降为9.3%之后,连续三年都维持在7%左右,经济的增长正逐步摆脱要素红利、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和转型。新常态作为对我国经济的最新描述,表示着我国经济经济从粗放型的要素、投资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创新增长,金融业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就应该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转变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健康的金融血液,为我国经济的软着陆提供金融支持,为自身发展争取契机。

二、经济新常态与金融新常态

金融服务经济,经济发展模式反过来又促使金融的变革。为适应实体经济的转型,国内外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发挥着货币创造和资金融通功能。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商业银行信贷,根据财务成本管理原理可知,直接融资的成本低于间接融资下的债务成本,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的银行信贷造成了我国整体社会融资成本的偏高。在经济转型和下行期间,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就必须对金融环境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即投资与资本形成关系的转变,如何使得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这个新常态,让金融交易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让金融资产和负债之间的转变更加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所在,与新常态对应的转型方向主要体现在几下几点:

第一,在以形成市场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手段的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针进一步明确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基准,决定着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在之前的利率管理制度下,金融机构缺乏对产品的定价权,资金供求关系不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从201268号至今,央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做过6次下降调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25%下调至2.0%,一年以内贷款基准利率从6.31%下调至4.85%,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利率的1.1倍上升到1.5倍。与此同时,2015331,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国《存款保险条例》,此基础性制度安排旨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化解和防范系统风险;人民银行于62推出《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大额存单的批准则拓宽了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小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第二,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机构多元化,行业准入条件放宽、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环境。首先,为服务经济转型中的中小型企业和农村经济,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商行迅速发展,依靠自身物理网点多、制度灵活的特点,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其次,201511开始实施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机构设立、业务准入等方面降低了门槛,放松了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最后,网络金融机构(如阿里金融)和国内民营商业银行业随着监管政策的放宽而逐步发展。总之,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需求下,必然催生出多种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竞争格局。

第三,商业银行要应对新常态经济下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商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截止201412月,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资产高达38430.18亿美元,由于国内金融系统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陷(主要是汇率和利率的形成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外汇储备资产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反而造成了诸如外汇占款等负面效果,最终形成在国内有大量剩余储蓄的情况下,持续通过FDI等形式高成本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又向国外提供融资的怪圈。在经济新常态下,在汇率和利率两大价格指标逐步市场化的环境下,国内外资金的流动将更加便捷和高效,从而对于资金融通中介的需求也会上升,包括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和国内外资本货币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这都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

三、实体经济转型下的商业银行的转型

基于上文对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新金融环境的分析,下面我们将从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两个方面,浅析其应如何转变业务发模式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第一、加快表内业务转型保利润

资产负债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至今仍是其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适应金融新常态必须进行表内业务发展转型,才能保证其整体盈利水平。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即资产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现金资产业务、直接贷款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存款负债业务和非存款负债业务。其中资产业务以直接贷款和证券投资业务为主,负债业务以存款负债为主。

所以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就成为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的环境下,贷款资产成本和产品的收益将逐步靠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贷款市场的供需价格弹性将将逐步提高,以存贷利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贷款业务必须摆脱靠规模取胜的模式,而应该以市场风险和客户需求不同来制定差别化信贷产品,寻找在风险承受范围内的最大风险溢价;以债券投资为主的证券投资业务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业必须逐步扩大市场投资范围,加强产品的组合投资,将债券投资扩大到股权投资、外汇投资甚至金融衍生品的投资。

第二、推动表外业务转型创收入

在经济转型和下行时期,作为顺经济周期行业,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受限,不良资产率逐步抬头,从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开始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传统的资产业务随着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健全,单一的信贷融资体系将向银行贷款融资、股权融资、外资融资共同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转变,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随之逐步向表外推进,截止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为20%,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50%的占比还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财务管理优势,大力推进包括财务顾问、资产托管、投资银行、金融衍生类业务在内的专业金融服务,从而降低资产占用,提高平均资产回报率。

第三、发展国际业务抢占全球市场

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份额普遍较低,而且国际业务既涉及表内业务也包括表外业务,因此单独列出。从上文对国际金融新环境的分析可知,由于当前外汇管理制度和利率形成体制的影响,我国国际资金流动存在效率低下结构失衡的局面。新常态下借助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汇率和利率逐步市场化、RQDII制度的推出、离岸人民币市场战略构建等,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国际业务和海外业务,“盘活”外汇储备资产,拓宽资金配置渠道,利用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顺差资金,积极拓展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投融资、海外金融咨询服务等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M].中国资金流量核算与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6

[2]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2

[3]何小锋.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2

[4]田茂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风险管理探讨[J].西南金融.2015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