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研究

2016-04-11 20:1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向阳 安徽财经大学

摘要:政府当局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运用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途径上看分为信贷、货币、资产价格、汇率以及利率传导五种机制。在我国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传导机制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途径,将占据主要地位。研究其发展沿革及运作效应,挖掘约束其效率的因素分析,探索提高其效率的策略研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利率市场化;约束因素;改善策略

一.货币政策与利率传导机制

11基本概念

政府当局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运用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市场,即中央银行通过变动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量作用于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根据货币政策主体在央行外,是否包括政府和其他部门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货币政策;根据其对于总产出的影响作用又可划分为积极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现阶段我国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本文研究也是在狭义货币政策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该传导机制从传导选择的途径上看可以区分为信贷、货币、资产价格、汇率以及利率传导五种机制。在我国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传导机制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途径,将占据主要地位。即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的进而影响银行间同业拆的借利率实现对社会资金总量的调控。

12理论框架

研究主要基于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和利息理论的分析,以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理论的指导;并且会通过对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大体系之下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二者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研究。

二.货币政策下利率传导机制的国家实践

21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将掌握利率的决定权,金融机构凭借对资金状况的了解控制和对金融市场大方向的掌握判断来自发主动地调节相应利率水平,为了形成一个基础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中介为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货币当局综合运用利率工具宏观调控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参与资金供求市场享有充分自主权,丰富的金融产品包含的数量、期限和风险结构决定的利率多样化建立了基于信用之上的利率体系。

22西方主要利率市场化国家机制研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利率变动引起的经济主体调整具有弹性,发达金融市场下充分竞争意识、健全监管体系,经济主体对对货币政策越来越敏锐的反应等先决条件的成熟。美、英、德等发达西方国家在金融市场和国际组织推动下率先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取得不错成绩。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全球金融浪潮中的主流形式,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考虑和选择逐渐放弃利率管制。

美国金融市场成熟,并建立有相对完善的利率市场化体系,1980年国会通过的“解除法案”标志着其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英格兰银行成立较早,市场化进程也就相对较保守,从1971年取消银行清算制度到十年后宣布取消公布最低贷款利率,但英格兰银行仍保留必要时的干预权。德国在1962年发布法规调整利率监管对象拉开了市场化大幕,紧接着取消大宗存款利率限制进而全面放松管制。

三.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31发展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货币政策从无到有,调控方式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传导机制也经历了计划控制时期、直接调控时期、过渡时期和间接调控时期大致四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由国情决定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货币投放量由计划经济决定;传导渠道主要为货币当局到市场企业,从政策手段直接到目标。1979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央逐步放权、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宏观调控逐步成熟;传导机制也逐步加入金融机构等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包括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调整的利率政策,也纳入一系列辅助工具之中。“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迎来一波浪潮,央行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更为灵活多样、货币市场确立发展逐步成熟、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也为传导机制提供了新的渠道。从1998年朱镕基同志任内经济改革开始,国民经济情况需求不足总量过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新发展;98年央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13年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总体看来,货币政策更多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转变为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间接调控。

32机制分析

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途径是利率市场化国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中央银行传到金融市场传到个体单位作用于经济总量规模。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有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从货币到资本市场的利率传导作用总产出,这一渠道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另一方面,由外生的管制利率通过变动影响直接作用于消费和投资等方面,再对总产出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两种途径用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包括经由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完成的利率传导。

四.约束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率的因素探寻

41制度约束因素

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存缴的以备发生流动性危机时偿还的部分吸纳存款及超额部分支付利息,这一举措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削减其减持以调整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中央银行会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尚未到期已贴现汇票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再次予以贴现,而我国由人民银行决定的再贴现利率仍为官定利率制约利率传导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受对其存贷利率进行管制,造成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两者之间联系分割,前者由市场决定而后者受政府控制,这样一来大大约束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效率。

42经济结构约束因素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且逐年上升以及在金融体系和服务产品上的鲜明对比凸显了农村经济金融状况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城乡差距降低了居民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各省份直观GDP体现和东西部经济水平对比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差异降低了利率变化对居民的影响程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支持、从业人员认可等方面存在显著矛盾,由此造成的对利率变化两种极端的反应无法真实体现利率传导机制效应。

43金融市场约束因素

我国货币市场各级子市场发展规模不均衡,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限,货币市场工具单一,发展存在结构不均衡分割严重等问题成为限制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原因;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限,证券市场参与主体不合理,证券市场各级子市场发展不均衡,存在制度性缺陷决定利率传导机制中不能有效地经由证券市场传导;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分割从而阻碍两个市场的有效联接以及联接渠道的减少,造成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下降。

44微观个体约束因素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发生变化下采取其他手段规避影响的本身行为,商业银行在其制度结构上的问题以及其机构组织设置和人员资源管理水平差异影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企业自身行为,以企业体制为代表的政策制度上的结构差异和企业正陷于境地制约影响了利率传导的效率水平;受消费信贷问题、预防性需求增加、收入差距增大等现实客观原因以及自身观念等主观原因制约下,得出利率与居民消费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五.改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率的策略探究

针对提出的制约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率的因素可以逐一探究可行的改善策略。通过改革央行准备金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再贴现利率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现行汇率制度从制度上提高利率传导机制效率。扩大货币市场规模,增加参与主体和资金规模;增加交易品种,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货币市场。扩大股市规模;优化上市公司,规范投资者行为;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建设完善的证券市场。建设商业银行市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和运营制度,使居民对利率的反应更敏感来重塑市场化的微观主体。

六.总结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关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这一重要问题。研究其发展沿革及运作效应,挖掘约束其效率的因素分析,探索提高其效率的策略研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岳.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100-10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