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022-08-17 17:3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中国银行为例

刘欣怡 林欣源 刘玉蕊 唐小丰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摘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改变了我国支付产业的市场格局,移动支付、线上支付占据了我国支付业的主要市场份额。随着近年来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提供支付渠道,而且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如投资理财、网络信贷等,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研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并以中国银行为例研究其对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与业务资源方面的影响,以及中国银行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中国银行

一、第三方支付概况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是独立于电子商务商户和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机构,通过互联网促成交易双方进行支付交易。第三方支付为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包括以中国银联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类金融服务和以财付通为代表的中介服务。

第三方支付的使用快捷便利、节约成本。客户只需要使用一个软件或浏览一个界面,即可完成支付,不需要耗费时间、体力和精力且使用成本更低。此外,第三方支付具有交易担保功能。网络交易往往存在钱货交换不同步的问题,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顾虑和隐患。第三方支付的介入则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交易渠道,通过有信用的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划拨,提升商家和消费者进行网络交易的信心。以上两个优势的存在,使得第三方支付的客户资源巨大并且粘性较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客户需要这样快捷便利、值得信赖的支付服务,因此第三方支付拥有了一批强大的客户资源。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逐步成熟,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快速发展。1999年美国paypal平台的出现标志第三方支付诞生。到2004年之前,第三方支付处于发展早期,在我国有北京首信股份公司和上海环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两个第三方支付企业,它们的规模较小,仅为数十万家商户开设服务,影响力有限。2004年是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以后,我国第三方支付进入快速发展期,支付宝成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领头羊,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此外,还有财付通、快钱等平台涌现出来。201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再现转点,进入审慎发展期,更加注重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性和运营质量。2020年支付宝、腾讯金融和银联商务分别以48.44%33.59%7.19%的市场份额位列国内前三位。几年之间,扫码支付代替了大部分纸币支付,收银台上增添了二维码名片。至今第三方支付还在扩大其规模,新冠疫情对其也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方支付发展潜力巨大。

图1 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

1 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

二、第三方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2016年以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环境相对宽松。第三方支付作为新兴事物,在发展初期存在监管单一、监管法规层级低、市场准入机制抽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部分第三方平台试水,野蛮生长,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业务量扩大,业务种类增加,很多业务和银行产生重叠,迅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影响。但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平台信息公开透明,手续便捷、费用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三方支付在手机移动端即可进行,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客户支付或者办理业务更加自由且降低出行成本,探索出了新形势、新路径,形成的新模式对商业银行产生分流效应。此外,第三方平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例如快递、出行、娱乐、资讯等服务,一站式综合平台便利客户的生活。反观商业银行采用传统线下办理业务的模式且办理程序复杂,收费名目较多,只提供金融服务,和客户联系并不密切,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客户源产生动摇反应。

三、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经营的影响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其对中国银行的用户转移与业务分流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中国银行的经营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一)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经营影响的数据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有效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盈利水平,从图2与图3中可以了解到中国银行的总体盈利水平与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的变化趋势。

图2 中国银行2009年~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

2 中国银行2009年~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2009年~2015年年度报告。

图3 2009年~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3 2009年~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谢瑶华,栾福茂.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现状、风险及控制对策[J].财会月刊,2017(13):41-45

研究第三方支付对交易规模的影响本文利用两组数据以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首先利用SPSS对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和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相关系数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1 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和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拟合优度检验

模型

R

R

调整后R

标准估算的误差

德宾-沃森

1

0.690a

0.475

0.370

1.16371

1.466

a.预测变量:(常量),交易规模。

b.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判定系数R2测度了回归直线对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由表1可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和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判定系数为0.475,表明在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取值的总变差中,有47.5%可以由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和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解释,可见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

其次,运用方差分析对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用SPSS进行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 模型的方差分析线性关系检验

模型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1

回归

6.136

1

6.136

4.531

0.087b

残差

6.771

5

1.354

 

 

总计

12.908

6

 

 

 

a.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b.预测变量:(常量),交易规模。

由表2可知回归平方和为6.136,残差平方和为6.771,总平方和为12.908;回归均方为6.136,残差均方为1.354,检验统计量F值为4.531,其显著性水平为0.087,表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和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线性关系显著。

最后,进行回归系数检验,检验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对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是否显著。利用SPSS进行回归系数的检验,结果如下。

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回归系数检验a

模型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显著性

B

标准误差

Beta

1

(常量)

18.530

.701

 

26.424

.000

交易规模

-2.469E-5

.000

-.690

-2.129

.087

a.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由表3可知,检验统计量t值为-2.129,说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对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该模型通过了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和显著性检验。

用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作为自变量用x表示,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用y表示,由上述分析可知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表3可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与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估计方程为:

y=18.530-2.469E-5x

回归系数β118.530,表示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为零时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

回归系数β2-2.469E-5,表示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减少(或增加)-2.469E-5次。

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银行业务受到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影响总体营业水平下降,收入水平降低。从理论上分析,这里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概括为第三方支付导致中国银行客户资源的流失与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业务的分流效应两点,下面将对两点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二)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经营影响的原因分析

1.第三方支付导致中国银行客户资源的流失

第三方支付依托自身产业链的优势,利用如微信QQ等平台建立起的广泛的用户群体,构建起庞大的信息流系统[1]。相比之下,银行仅靠存贷款等业务与用户产生联系,对客户生活的渗透作用小,相对处于被动地位。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凭借手机移动端即可进行的特点,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从源头上解决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依赖物理网点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产业业务的扩大与延伸,其产品与服务越来越贴合广大客户的需求与生活,客户黏性进一步增强,与中国银行的部分业务形成替代关系,中国银行的客户面临被分流的趋势。以网络为基础的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客户的信任程度,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担保机制逐步趋于完善,用户的信任问题得到改善,在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天然的便捷等优势下在线交易数额逐步递增,用户与中国银行的对接程序发生转变:由客户直接与中国银行交换信息资源转变为中国银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连接客户,而在其中第三方支付攫取到大量客户资源。

2.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业务的分流效应

1)支付结算业务

支付结算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国银行盈利的重要渠道之一。第三方支付凭借自身平台建立起的庞大的用户群体降低营业的单位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转账、结算等功能,如缴纳水电费、面对面支付并提供电子发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简化支付环节,仅需绑定银行卡输入初始密码即可在几乎任何联网的地方完成交易,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产生巨大的挤压[2]并逐渐被边缘化。

2)存贷款业务与金融销售业务

存款业务是中国银行最基础的业务,也是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整体上看,尽管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流动受到银行的监管,并且部分资金会回流至银行系统[3],但随着微信钱包、余额宝、QQ钱包等存在,在提供便利支付渠道的同时甚至为用户通过基金提供更高的利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4]。以余额宝为例,20201121日,据蚂蚁金服公布运营数据余额宝总规模达到了1.93万亿,用户数超过2亿,中国银行存款与金融销售业务受到较大冲击。贷款方面,相比中国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贷款对象更集中于小型企业,互联网贷款的特点更符合小型企业借款额度小、借款时间短、借款频率高的特点,这一市场单位盈利较低但总量大,对中国银行贷款业务仍然产生较大影响。

四、中国银行经营对策分析

第三方支付方便快捷、兼容性强的自身优势确实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冲击。面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当把握当前,竞合兼顾,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有策略地应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着眼远期,开放互联,顺应数字驱动潮流,为“数字化转型”“数字货币”做出长远打算[5]

(一)近期对策:竞合兼顾,积极应对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推进智能化转型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同时推进中国银行云端银行建设,实施智能化、数据化渠道转型战略,加快构建全功能线上服务App。不仅实现了便捷的线上移动支付,同时加快了轻型化虚实网店转型战略,借助电子设备与人工智能,给用户更方便快捷的业务体验,也减少物理网点人员占用,优化了人员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学习第三方支付平台场景建设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完善目前开发的跨境、教育、运动等场景建设,努力创新新场景,综合利用前线营销人员数据和行业成功经验,根据市场完善程度与客户结构特点,加强区域场景建设,提高市场反应力与判断力,主动引导客户需求,优化客户体验,提升粘度。

2.依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移动支付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对全社会影响巨大。如管理不善或对风险事件处理不到位,会导致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因此构建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商业银行作为历史久远、广受信赖的金融机构积攒了稳健可靠的品牌信用。卓越的品牌信用保证了大量的稳定客户群,拥有庞大的客户基数。不仅在数据收集、分析上有深厚积累,在信息储存和保护上都拥有完善的机制。商业银行拥有着稳健可靠的品牌信用、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以及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更安全、更专业、更放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二)中远期对策:开放互联,延展完善

1.加强创新能力,加强“智库”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加强“智库”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中有着强大竞争力和专业性,具备迅速弥补产品短板,发挥人才优势与创新实力,抢占移动支付、数字化市场并实现创新和赶超的能力。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完善的海内海外、线上线下、网点自助的多渠道优势,将多种服务形式有机结合,创新轻资产型新兴互联网产业难以实现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模式,展现商业银行独特的自身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实力。建议融合总分行、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培养面向业务、面向领域、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优秀人才团队,营造鼓励创新,大胆探索,勇于试错、包容失败的精神氛围,发挥创新实力,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快速培育领先优势,在长远意义上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权。

2.推动数字化理念变革,完善数据驱动顶层设计,培育领先优势

提供准确、实时的决策支持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多渠道、全面化的服务模式意味着各互动渠道要对数百万用户和数千名工作人员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这个任务量是十分庞大的,依靠传统模式的人力物力将是巨大的消耗。然而大数据可以轻松快速的对大量信息进行反应与处理,智能的为客户提供基础业务服务,为工作人员提供大量信息与数据支持,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判断。推动数字化理念变革,完善数据驱动顶层设计是传统银行解决传统技术难以突破的难题,提升系统性能和产品智能化程度等的珍贵契机。银行要加强数据驱动型银行的长远布局,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开展技术攻关,更加全面地掌握客户的行为及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有效发掘大数据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燕岗.第三方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西南金融,2012(03):71-73.

[2]蒙月.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53-55.

[3]王硕,兰婷.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2(09):70-73.

[4]张传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其监管对策:以第三方支付为例[J].新金融,2015(10):43-48.

[5]程军,石彦欣.第三方支付与贸易金融[J].国际金融,2014(06):17-2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