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2-09-21 16:5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内在逻辑、问题及建议

周强   张中林  中国农业银行重庆长寿支行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出了全面部署。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战略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服务乡村振兴领域,金融供给结构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本文通过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我国金融体系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性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出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衰退”等系列重大矛盾和难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三农”工作方向。

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服务支持。但同时,在服务乡村振兴领域,金融供给结构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金融供给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两者的有效融合,也为推进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有利契机。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框架的分析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维度内容。过去,我国金融在服务“三农”领域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一方面,是金融供给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三农”生产无法满足社会日益扩大的物质文化需要。但随着金融供给增加、“三农”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金融和“三农”供求矛盾逐渐主要表现为部分供给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部分金融供给过剩和部分金融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并存,例如,大量“锦上添花”的信贷授信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存在。二是部分“三农”生产过剩和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并存,例如,农业生产“贱谷伤农”和部分农业消费品大量依靠进口同时存在。供需结构上存在不匹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倒逼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需求侧”管理主要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提高社会总需求,重点扩大出口、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来提升社会总需求水平。供给侧”管理则主要是增加生产要素、提升生产率来扩大社会总供给水平,两者都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旨在解放生产力,“结构性”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改革”则是建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旨在实现两者之间的供需均衡,提高金融、“三农”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金融和“三农”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上能够更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不断丰富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生态环境需求。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于缓解金融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供需不平衡,以新理念、新技术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覆盖范围,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解决“三农”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便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金融供给效率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分析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兴旺”协同发展

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农业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张云华(2017)对中美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棉花5种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中国5种农作物生产成本高出美国40%以上,棉花更是高出了222%,主要原因是中国单产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高于美国,农业科技应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将稀缺的金融资源从高库存、高污染、高耗能的产能过剩行业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农村集约生产、规模生产,促进“三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兴旺”创造了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机遇。过剩产能、高杠杆和高库存形成的背后,往往都有金融资源配置倾斜的支撑。如制造业、能源开采、房地产开发等,这些都是前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近年来,这些行业受经济形势影响,生存环境恶化,金融市场信贷风险集中暴露,对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提出了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逐步调整“两高一剩”、产能过剩行业资源投入,加大乡村振兴“三农”产业、绿色产业、现代化农业等资源投入,以“腾笼换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腾笼换鸟”,腾的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换的是高效益、内涵式的有效供给。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态宜居”协同发展

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为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首要是改善居住环境,在发展一二三产业同时,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对农村适度开发,以绿色生产为主保护生态平衡。据数据显示,我国用世界8%的土地和6%的水资源支撑了全球22%的人口,为提高产量,大量使用了农药、化肥等给土地资源和生存环境带来了较严重影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将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并推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废品循环使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农村“生态宜居”又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水、电、气、路、网等大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向乡村振兴建设倾斜。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又进一步有效解决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生活便利、交通便利将大量催生乡村旅游、乡村餐饮等特色消费,新需求创造金融新供给。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活富裕”协同发展

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农民实现生活富裕。“农村衰退”是当下我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大城市集中了生活、医疗、养老、教育等重要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为争取更好生活条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甚至定居城市,农村留下老幼妇孺,土地、宅基地荒废,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发展不同步,“农村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根据项继权等(2017)研究,2015年我国农村自然村数量为264.46万个,比2010年减少8.52万个,200人以下自然村迅速消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解决“农村衰退”问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创造了大量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完成收入重新分配。如在推动农地改革中,通过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入股,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以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称砣村农地流转为例,全村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企业统一经营,农民参与企业股息、收益分配,现称砣村农民收入比流转前增长了5-8倍。此外,金融扶贫、普惠金融持续推进也极大改善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生活富裕”又反加速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农民生活富裕催生消费水平增长,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倒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扩大农村金融供给等调整金融供给结构。

(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协同发展

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物质、精神文明,推动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物质文明是前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三农”产业兴旺、农村生活富裕,进而吸引大量外出务工者、城市工作者、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家、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等到农村工作就业或参加建设,由此不断带动农村村容村貌、乡风家风提升,农民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提高;进而带动农村社会自治、法治、德治意识得到强化,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好的民风、乡风以及治理体系有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接近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使得人之间协商合作水平提高,一些过去难以达成的合作也变得相对容易达成,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推动金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三、我国金融体系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农”难获信贷支持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沉淀以作支撑,“三农”产业往往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往往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等特点,加之“三农”信贷定价受政府保护,具有低定价特点,与金融机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相背离,因此,“三农”难获信贷支持。以利率定价为例,一年期“三农”贷款最低可享受一年期LPR3.85%)低息利率支持,假设同期个人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定价为5年期LPR100BP,即利率定价为5.65%,当投放1亿元贷款时,投放个人住房贷款比投放农户贷款多收180万元利息收入。相比之下,农户贷款单户金额小,贷款审批流程大致相同,商业银行更愿将金融资源投向非“三农”领域。实际上,除涉农银行外,“三农”很难获得信贷上的支持。

(二)“三农”领域金融创新不足

“三农”经营主体往往缺少抵押物、担保,加之金融机构与“三农”经营主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三农”主体较难获得金融资源的倾斜。例如,土地、房屋等属于国有财产,“三农”经营主体仅享有经营权、使用权,无所有权,在申请贷款时又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资产作为抵押,金融机构出于谨慎考虑不愿过度介入。传统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三农”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变化,金融机构尚需要认真探索,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方法加以对接。

(三)扩大金融供给缺少政策支撑

受金融“去杠杆”影响,自2017年下半年起金融机构对政府购买项目介入较难,而地方乡村振兴大型项目普遍由政府或平台公司直接牵头实施,因其公益性质和受政府债管控影响,金融机构准入有困难,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与政策约束之间形成较大矛盾。此外,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引导推进,不少金融机构为完成监管考核,前期开展业务时放宽了对小微企业准入的审查和监测,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不少金融机构暂停或上收了小微企业贷款权限,金融工作人员也因害怕产生不良受到内部处罚而不愿受理小微业务。

(四)财政金融参与度不高

由于“三农”产业的高风险属性,金融机构不愿过度介入。而我国的“三农”经营主体又大多规模小、基础弱,无法承担大额保费支出,一旦遭受病虫害、自然灾害、传染病疫等,“三农”经营主体极易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以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影响为例,其“猪瘟”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导致同一区域内成片生猪染病,给区域内生猪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农业保险仅涵盖了规模以上养殖大户及母猪单一猪种,中小养殖户得不到保障。只又因我国“三农”产业整体规模大、户数多、复杂性高,政府部门财力有限,牵头农业保险和政府征信托底的参与度不高。

四、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金融资源产业配置。围绕国家宏观调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逐步调整“两高一剩”、产能过剩行业金融资源配置,加大乡村振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金融资源配置,以“腾笼换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是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要与区域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全国各地域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特点,如在“供给成熟”区域,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接近均衡状态,在“供给老化”区域,金融资源需求不如先前旺盛,可能出现部分产能过剩和金融资源供给过剩,应适度调整金融供给结构。三是助力化解企业债务。探索债转股各项措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经营业绩好、市场前景佳的县域优质“三农”企业,金融企业应帮助其去杠杆、化解债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

(二)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应用

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金融渠道和消费习惯产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为金融服务转型带来了全新挑战,金融体系应顺势而为,加快前沿科学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创造新供给,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例如,农行银行通过大数据及数字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批量准入问题。以“惠农e贷”线上贷款为例,通过收集行业协会和村委会推荐名单,将农户金融资产、历史信用记录、金融产品使用情况等金融数据批量导入授信,向农户发放纯信用线上贷款,在授信额度内,农户可根据需要通过手机、网上银行自主灵活操作,即时申请即时放款,增加了便利,少了利息支出。通过加快前沿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能有效解决了“三农”贷款金额小、户数多、流程长、经办人员不愿干等问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三)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以商业银行为例,Brett.King在《Bank 3.0》指出:“在Bank 3.0时代,人们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日常交易大多是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在Bank 3.0时代,商业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服务农村的金融物理网点其功能和定位将发生深刻变化,机器和移动互联网代替了人员服务,农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将主要通过手机端和金融服务人员上门批量服务等来完成,线下交易逐渐向线上交易转移。为此,金融体系应提前布局,调整供给结构,例如,减少人工服务柜台,降低无效供给,增加电子渠道投放,提高有效供给,解放人力资源探索强化驻村金融服务队伍。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政府财政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与金融机构、泛金融业态、民间资本的合作,探索组建由政府主导、多成分的农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产业基金,加大农业保险的补贴和覆盖范围,加大对关系重大民生的乡村振兴项目投入,努力完善“三农”政府征信机制,加大政府托底比重,引导金融体系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战略配置。

(五)改革政策制度制约

一是放宽政策层面制约。辩证看待政府债务去杠杆,适度放宽由政府或平台公司直接牵头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适当放宽有民间资本参与的乡村振兴PPP建设项目。二是放宽乡村振兴项目准入。对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项目,金融体系应适度放宽其准入,扩大对有民间资本进入的PPP建设项目、由政府或平台公司牵头实施的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金融支持。三是强化监管单位窗口指导。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资源配置向乡村振兴战略倾斜,设置适当考核指标,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考核。四是完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涉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考核力度,修改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打消金融从业人员不愿做、不敢做的顾虑。

 

注释:

根据蒋和平(201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杜志雄,惠超.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8(02):26-29.

[2]张云华.中美农业基础竞争力对比与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7(04):3-5.

[3]韩国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当代金融研究,2018(02):96-104. 

[4]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N].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49-55.

[5]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795-802.

[6]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6):17-24.

[7]艾毓斌.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动能[J].中国农村金融,2021(12):16-17.

[8]张青松.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1-9-24:A0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