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与分析

2015-03-21 21:4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梁媛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国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作了统计分析。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作了统计分析。总结出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

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意识、地理区位的影响及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产业结构、地区发展战略、政府政策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分析  成因   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地缘特点、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差异是指事物之间在比较中所反映的质与量方面的不同,这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每一事物内部已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该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各个经济区域已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所以在进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比较时,要承认区域是构成国民经济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应从总体上去研究它们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即注重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比较,而在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时,则着重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内部结构、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本文的时间序列选取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差异问题对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更有现实意义,为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当然,用GDP与人均GDP也具有其局限性,所以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其他指标运用。

在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最为丰富,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贫乏;从表3-1中可以看出这一差异。

3-1我国三大地带人均资源拥有量指数

人均拥有数量

全国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土地资源

100

33

82

246

矿产资源

100

83

96.3

137.3

能源资源

100

17.9

177.5

128.4

自然资源

100

36.6

111.82

163.12

数据来源: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最为先进,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如图3-1中所示,在2004年我国GDP总量中,东部地区占58%,中部地区占25%,西部地区占的比重仅17%,而东部地区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2%,人口约占全国的37.8%,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3-1 2004年三大地带GDP占全国比重

 图3-1 2004年三大地带GDP占全国比重

上述两个相反的梯度差表明东中西经济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东部地区是经济重心的事实表明,它对中西部地区有带动和促进的经济实力。

由于人口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交通基础设施、改革开放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比中西部地区市场体系发育程度更为成熟和健全。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时全国与西部地区集贸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个数与成交额如表3-2所示:

3-2 1999年全国与西部地区集贸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发育程度

 

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成

交额(亿元)

生产资料市场个数

生产资料成交额(亿元)

全国

98411

18593.6

6732

5892

西部

24904

2688.1

1174

643.4

西部占全国的比重(%

25.3

14.5

17.4

10.9

数据来源: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探讨》

西部地区地大物博,但集贸市场的成交额仅占全国的14.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也低,仅占全国的10.9%2002年,西部地区的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为643.4亿元,而同期江苏省的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为742亿元,浙江省为694亿元,山东省为679亿元,也就是说,西部十二个省区市生产资料市场的成交额还不如东部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中任易一省的成交额多,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市场发育较东部地区远为落后。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尽管近几年西部上市公司数量逐年上升,但与西部需要拨动的巨大资源相比,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绝对数量仍然是低水平的,除四川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外,其余各省平均仅有10家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31家的水平,如表3-3所示。

3-3历年西部与全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比较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西 

35

42

84

127

148

169

201

223

242

262

275

 

291

323

530

745

851

949

1088

1160

1224

1287

1377

西部占全国的比  重(%

12.0

13.0

12.8

17.1

17.4

17.9

18.5

19.2

19.8

20.4

20.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由于西部资本市场数量少,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资源很难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改制以至于经济体制转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而且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体制保障。那么,各地区都必须将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然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事实反映出这样的一个规律,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越注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行动比较迟缓,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不具有在价值规律支配下通过市场吸引资金与人才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准则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留恋计划经济体制,对建立、发育市场经济表现出一种惰性。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动力与积极性,从而使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缓慢。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在经济上、政治上和人们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引发了许多矛盾,使我国各区域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日益表面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了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出现断层,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日益严重,给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困难。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出于现实与长远的考虑,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把“两个大局”中开发西部这一大局的战略提到日程上来,提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如何加快西部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既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走出一条新路。西部是我国交通、通讯、水利等最不发达的地区,交通、信息的闭塞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加快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项不容置缓的任务。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资本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实行“超前战略”,即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一般经济建设的前面,超前发展,从而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采取“补短战略”,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缺啥补啥,力争不拖整个经济的后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用这种战略,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前西部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积累起来,更多的投向效益好、赢利水平高的支柱产业,及创利创汇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从而增强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特点,非国有经济不可能投资,外国资本不愿投资,所以主要靠国家这个主体来投资,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兴办西部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改变其落后面貌。

东部地区的经济大大借助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起来,在市场竞争中,西部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经济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所以需要由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国家给予西部地区政策优惠,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用于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援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并开展科教兴国战略、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西部企业的发展等。给予西部优惠的投资政策可使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优惠的税收政策直接提高税后利润所得,还会间接地加速资本积累,缓解资金供给的不足。要强调的是,对西部的优惠政策要侧重于非公有经济,因为非公有经济机制新,能够不断以市场为导向求发展,绝大多数都是竞争激烈、回报率高的产业,所以应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4]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