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2-06-10 16:4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何荷 西安工程大学

摘要:高技术服务业是从高技术制造业价值链上延伸形成的高端服务新业态,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具有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科教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营商环境待完善、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问题;对策;创新

当前,国民经济各行业对高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高技术和支撑科技创新的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高技术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通过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和国际化等战略也能实现快速发展。

一、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性  

高技术服务业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迫切需要。

首先,创新高技术服务业将成为国家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力抓手。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其次,创新高技术服务业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是一个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高智力人群就业。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各级政府的职能从以项目操作为主转变为以环境建设为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最后有利于实现区域和产业平衡发展。目前大城市的发展面临很多难题,各方面成本迅速增高,对高智力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是高附加值的产业,能给更多中小企业创造生存机会,有利于突破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困局。同时还能实现辐射效应,能把科技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陕西省对高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创新带动其他企业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型小企业存活率和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改变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发展常受制于人的情况,促使陕西省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更高的需求,需要更宽松的营商环境以及更多创新平台,最终促进陕西省企业整体创新发展。

二、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下表为2020年全国及陕西高技术服务业情况对比,从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高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比、高技术服务业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进行对比,揭示陕西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1  2020年全国及陕西高技术服务业情况对比

表1  2020年全国及陕西高技术服务业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看出,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在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总数中的占比为2.53%,而陕西省与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中的占比分别为24.93%29.51%,说明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不管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占比都较少。并且,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比却仅22.85%,低于全国的32.32%,结合前面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比的数值可以看出,较低法人单位数占比对应了较低的就业人员占比,呈现出企业少员工少的态势,说明陕西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知识密集程度低于全国。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1.8%,可知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层次不高,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较低。占本省第三产业增加值25.9%,说明高技术服务业为本省提供较多的经济收入,有较好的发展势头。

图1 陕西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比(%)

1 陕西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比(%

数据来源:2015-2021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图 2  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单位:万人)

2  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2015-2021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1和图2分析了2015-2020年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及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据表可看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在六个行业中占比较为稳定,位于10%-20%之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在六个行业中所占数量最少,为5万人次左右,也是由其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特点所决定;从金融行业来看,5%左右的法人单位数提供城镇单位就业人口最多,尤其在2017年陕西省设立自贸试验区后,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数量显著上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比变化最大,在近些年提供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保持曲线上升态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提供了最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20172018保持良好增长情况。

图3  陕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3  陕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5-2021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流通和服务行业在周期内(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值,离不开高技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且自2017年陕西批准成立自贸试验区后,依托自贸区方便快捷的强大优势,陕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迅猛发展。如图3所示,近六年来,陕西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逐年增加趋势,这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

三、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商环境待完善

营商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陕西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几点有待完善:一,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内容有待进一步缩减。高技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凸显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制约作用,随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进一步缩减的难度也在增加,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开放的难度加大。二,“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有待深化。有的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还需要很多证,准入不准营现象存在。政府等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准入门槛降低的同时导致一些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发生。三,政务信息碎片化,业务办理难。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庞杂,信息繁多,使得政务服务网站可用不易用,普遍存在“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的现象。

(二)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主体集聚和协调发展程度较低。虽然陕西省能够积极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并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但分散到具体产业上, 新增的企业数量仍不足以支撑形成产业集群, 部分企业虽有改良技术的想法与动力, 但碍于规模较小和融资困难等因素难以推进,易出现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情况。并且,企业缺乏足够数量和有实力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协助其进行技术革新,导致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间互动协调性不够强。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协同状况较差, 同一发展水平企业间的协调合作也较少, 大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帮扶小企业发展, 严重阻碍了集群式研发和协同式创新。

(三)服务品牌较匮乏

陕西省服务业品牌化发展不到位,服务品牌较匮乏。部分企业因为经营理念落后,导致服务品牌意识形成较晚,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发展状态,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品牌少之又少[1]。目前来看,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基础还很薄弱,有的行业都是寥寥几个企业在做,不能形成地区特色外产业的规模和气势,并且没有大量同行企业的竞争,产品质量的提升缺乏外在压力和创新的紧迫感,难以提高对品牌产品的重视。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很少,却占据大部分营业收入,企业分布和收入呈现“金字塔”格局。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紧张,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最终,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品牌创建基础薄弱、核心技术欠缺导致陕西省服务品牌少且弱,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四)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国际化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陕西高技术服务业虽然在本省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在国际上却缺乏竞争力,“国际化”任重道远。首先,质量管理有待加强。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落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其次,吸引外资水平较低。陕西省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总的来说仍属于中底技术层次的投资,高技术层次的投资项目不多见,投资项目层次有待升级。对于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技术密集型项目,吸引外资开发的可能性仍然有限。最后,海外注册商标意识单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认为自己还不是著名品牌,暂时不需要注册商标,忽略了品牌塑造成功后,商标有可能被他人抢注现象,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五)高端人才匮乏

人才是高技术服务业建设与发展的最大资源,想要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储备等问题,然而当前陕西低端人才流动较大,高端人才匮乏,面临高端人才短缺,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高科技产业人才竞争中,东部沿海地区已实实在在地从人才资源开发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和实惠,所以他们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地到处搜寻和挖掘高科技产业人才。相形之下,陕西仅仅是重视高科技产业人才,有时刚想效仿东部省份的优惠政策,东部又推出更为优惠的政策。因此,东部地区在高科技产业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客观上加剧了陕西高科技产业人才的流失。

(六)疫情阻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但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极容易使生产造成“断裂带”,市场面临“沼泽地”,运营进入“冰封期”,目前高技术服务业在国内国际都将处于市场寒冬期。主要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体企业资金压力大。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让那些本就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业务接近停摆,当期经营也存在诸多困难,发展十分困难。二,实体企业用工量下降,就业压力明显上升。实体企业不保,就业不保。就业不保社会稳定就不保。实体企业中的小微企业牵扯的就业面广和就业人数多,是当前“稳就业”的关键。三,扶持政策精准度不足。为应对当前疫情的冲击,相关部门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出台金融信贷、减税降费、社保缴费、用工保障、科技创新服务等政策。但各地扶持政策差异较大,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和力度还需加强[2]

四、陕西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陕西高技术服务业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发展期,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以下建议:首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依法放权、应放尽放、有序承接的原则下放行政审批权,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改革工作,探索开启“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其次,通过减少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内容、简化商事主体登记程序、推进“证照分离”工作、打造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四大方面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各种发展壁垒,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及竞争机制留出足够的空间,让高新技术企业在陕西能够落户、方便落户。

(二)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区域集聚效应。陕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落户形成集聚效应[3],落户企业承受来自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压力,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彼此协作交流创新。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接触和产业升级中,通过其建立的稳固联系和社交网络,将集群内的技术、知识等最大范围内的传播。其次,促进高技术服务业成果转化。促进研发与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用自身资金优势、平台优势搜集相关数据信息分享给高校,高校在对接国家技术需求基础上凭借自身科教资源优势进行创新。实现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化与集成化,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对接与耦合。

(三)丰富服务品牌

品牌作为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和战略性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品牌建设,打造强势服务品牌,成为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意。加快品牌培育。大力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品牌。可从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优选若干家品牌企业作为本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对入选企业开展的外贸品牌建设活动给予扶持,把这些品牌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品牌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强化重点市场、重点领域执法,切实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国际化程度

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搭建通向国外市场的桥梁,帮助当地企业走向世界。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办法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一批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拓海外重点市场,从而加快陕西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通过一流营商环境、富有竞争力的招商政策体系以及优质的投融资平台和服务吸引更多外资进入,继续精简负面清单内容,在更多领域试点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通过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开的开放大门,为未来外资来华经营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五)引进高端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大人才强省建设力度,吸引和积聚更多优秀人才来陕创新就业,为陕西产业促进升级、提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大力引进各类型高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符合陕西省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的高新技术人才给予优惠政策,促进在陕工作落户。二是提高工资薪酬。实行高端人才协议工资、项目报酬、年薪制等薪酬分配办法,根据岗位、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实际贡献协商确定劳动报酬。建立企事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制度,试行技能入股、期权激励、效益分成等中长期激励方式。三是丰富激励保障。住房保障。由政府投资建设人才周转公寓,或由用人单位负责购买租赁商品住房,解决高层次和紧缺继续人才的住房问题,未租用人才公寓或商品住房的,公司给予租房补贴。

(六)夺取疫情防控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双胜利

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从长远和总体上看,疫情造成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我经济将迎来恢复性增长。为了促进陕西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夺取疫情防控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双胜利,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保履约,支持企业加快生产,顺利履行合同;二是保市场。鼓励开拓国际订单,推广社交、短视频、直播等服务新模式,加快拓展数字化营销渠道[4]。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以短期支持换取企业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彦平.加强服务品牌建设,提升服务业竞争优势[J].中国发展观察,2017(10):10.

[2]赵治纲.疫情冲击下的实体企业:影响、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20(09):68-69.

[3]张永军.陕西经验更加丰富——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年观察[J].西部大开发,2019(03):31.

[4]王铁山,张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2020(03):2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