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公共管理 >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2016-06-17 23:1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曾艳 何静 大连财经学院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财政政策有着密切关系,财税政策影响着企业技术发展与创新的程度,对企业实现长足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财税政策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也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发展状况,试图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财税政策;财政支出;税收激励

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成本的存在与研发风险制约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到全国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水平。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利用财税政策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举措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笔者通过分析和总结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基本情况与其不足之处,并针对性提出相关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一、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现状

(一)财政支出政策

从当前我国财政支出情况来看,财政科技经费支出90%以上用于项目或课题方面,而企业则是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获取政府科技资金。从财政政策的支出形式来看,主要以财政补助、政府购买以及其他支出的形式,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1]。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进行无偿补助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无偿补助、投资补助以及财政贴息等形式。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对科技创新类产品提供无偿资金补助或是财政贴息补助,以及投资资金补助。政府购买政策主要是指政府收购、订购以及优先购买制度。这一政策意味着,自主创新类产品可以在政府采购时获得优先购买机会。同时,对首次投放市场或是一定条件的试制品,政府也实行首购政策。此外,政府还采取相关的奖励措施、资本金投资以及有偿补助等政策。通过多种政策和措施并发,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是指通过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有增值税、进出口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其他税收等方式。增值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型增值税。二是出口退税,适用于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高的产品。三对特定行业或产品实行即征即退、产品免征、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进出口税则包括,对国家鼓励项目的进口设备、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进口部件和原材料,以及进口科教用品或科技用品等,实行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企业所得税针对企业促进技术创新上在六大方面有所体现,即促进技术开发,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促进科技机构专制发展,促进技术转让、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助技术创新、鼓励社会资金自制等[2]。营业税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的主要内容有:对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不征营业税,在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收入实行免税优惠等。此外,还通过在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如个人获得科学技术类奖项享有免税优惠。

二、对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分析

(一)在财政支出政策上有所不足

1.投入结构不合理

财政科技投入总体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有所增长,但4%的科技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比,仍有较大完善空间。且基础研究作为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内容却受到冷落。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对战略性与公益性的公共技术和基础领域研究较少。

2.投入方式较为单一

在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上较为单一,亟待完善。虽然近年来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无偿投入仍是主要投入方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投入模式无法适应自主创新投入的需求与发展,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长久持续发展,无法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重要作用[3]

3.投入管理不足

投入管理上呈现不足,投入效果不明显。首先,是管理缺失。由于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的分头管理,影响了信息交流沟通,容易造成科技开发计划重复,出现资源重复配置的状况,从而造成浪费财政资金。其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应用,很难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在税收激励政策上有待完善

1.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在税法体系上没有完善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而是以相关的税法规范鼓励技术创新,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税收优惠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科技创新税收优惠不能有效协调,且由于相关税法规定效率较低,透明度不足,致使科技优惠政策的获得成本增加,不利于税收激励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2、税收政策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激励不足

技术创新对知识人才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来看,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明显不足。从企业所得税来看,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较低,无法激励企业大力投入科技人才培养。在个人所得税上,一是扣除个人所得税时忽略了教育支出,降低了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二是获得奖金免税门槛相对较高,使得相关人员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可行性建议

我国正不断发挥财税政策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财税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上仍有不足,笔者针对财税政策的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在财政支出方面

1.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尤其是重点领域投入

一是要在财政科技投入上,增加政府对技术与科技创新投入。二是要根据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财税政策的实施条件,大力鼓励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投入。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支持和鼓励建设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对战略性产业的自主创新给予支持,要完善管理,对科技机构的成果转化予以重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4]

2.转变财政补助方式,改进资金投入方式

要转变当前较为单一的财政补助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由于不同科技活动各有其特点,因此,要针对具体科技活动,根据其特点结合多种财政补助方式。综合利用贴息、以奖代补、有偿使用、风险投资等方式,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要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促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

3.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科技支出绩效考核机制是提升科学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支出效益。同时,要完善相关评价指标和方法,尤其要注重基础研究、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研究投入的绩效评价。

4.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总结国际经验发现,政府采购在促进技术创新上有着重要意义,这对我们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关于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尚待完善,已经出台的地方政府采购目录也屈指可数。国家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条文,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在税收激励方面

1.重视研发环节的税收优惠

从我国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来看,以生产和销售环节为优惠重点。但忽视了对科技开发研究过程的优惠,故应结合科技开发研究的特性,针对性实施优惠激励政策,使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具有实质性意义。例如,通过技术研发准备金制度,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机制的管理与使用。

2.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

首先,要适当增加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促进企业主动积极加大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次,要完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当增加技术成果奖励免税范围,并将家庭教育支出考虑进基础扣除中。另外,对于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得股权收益要实行减免政策。

3.改进风险投资税收倾斜政策

风险投资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实行与之相契合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助推作用。要在风险投资企业的投资抵扣优惠政策上,继续补充风险投资税收倾斜政策。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营业税与所得税予以减免,或非风险投资公司的损失给予抵减政策等,不断提供风险投资的市场竞争力[5]

4.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首先,要完善出口关税政策,促进企业增强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类产品。同时,对引进的技术、设备经开发研究后实现完善提升,进行再出口的产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其次,要通过限制出口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促使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科技含量。

结束语

要综合利用财政政策、财税政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与积极性,激励企业展开技术研发,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利用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要注重结构比例设计,不断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并通过完善财税政策,提高科技研发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注重财税政策重点,增强针对性与效益性。

参考文献:

[1]卢盛峰,刘潘. 激励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40-42+144.

[2]姚军.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11-15.

[3]邓子基,杨志宏.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11(05):5-10+136.

[4]卢盛峰,刘潘. 激励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40-42+144.

[5]姚军. 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11-1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