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外贸企业跨国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徐仙明 葛松昊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我国外贸行业正在逐步发展,但是,原有的信用证诈骗、合同诈骗等贸易欺诈方式也卷土重来;同时,外贸企业的重资产率高、高杠杆率等特殊性质很容易让其在银行授信、IPO前的信用评级中无法获得高分,从而使得其资金周转能力下降。因此,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跨国征信体系,从而实现对贸易对象的及时甄别,同时也尽可能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可能性。 关键词:外贸行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数据驱动;跨国信用评级 一、 国内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现状概述 信用评级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企业融资。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包括征信数据库和针对不同行业的评级方法。自1997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发展为信贷等级资讯系统,并在2013年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确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定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为境内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用信息库,并进一步建设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 中国的信用评级主体主要是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公司,包括国内外机构。评级方法虽无统一标准,但基本思路相似:分析行业状况、企业竞争地位、财务状况,并考虑地区信用情况。然而,外贸企业的信用评级缺乏专门模型,以厦门国贸和厦门信达为例,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评级有限责任公司(CCXI)在评级时未充分考虑其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资产周转率和短期偿债能力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的外贸企业信用评级主要针对外向型制造业企业,沿用传统工商企业评级方法,未能充分反映中小外贸企业因资产占比重导致的变现能力差、短期偿债能力弱以及受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影响大等特点。现有的国内信用评级方法未能准确反映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跨国信用评级体系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意义 1.避免贸易诈骗 从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来说,所谓信用评级主要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到今天的中小外贸企业,一方面是有利于其经营,通过更加完善的信用评级体制,有助于其快速 了解新客户的经营情况,从而能够更有效率的建立合作,最终达到绕开中间商,降低交易成 本的目的。这在“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的大背景下极有必要。 (1)防范信用证诈骗 在实际的贸易结算过程中,利用信用证“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结算漏洞进行贸易诈骗的行为屡见不鲜。根据UCP600的相关规定:“就性质而言,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或其它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即使信用证中提及该合同,银行亦与该合同完全无关,且不受其约束。因此,一家银行作出兑付、议付或履行信用证项下其它义务的承 诺,并不受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或与受益人之间在已有关系下产生的索偿或抗辩的制约。受益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利用银行之间或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契约关系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倘若规定的单据被提交至被指定银行或开证行并构成相符提示,开证行必须按信用证所适用的情形予以兑付。” 而在实际操作中,利用这一规定的漏洞,会产生诸如“软条款”信用证、虚假信用证、伪造单据等诈骗。而通过建立跨国信用评级体系,在进行合同签订时,外贸企业通过接入对方所在国的司法体系以及国际相关的数据库,能够迅速且有效的了解自己的贸易对象的资金和财务状况,过往的业务往来,主要业务地区,从而及时甄别国际贸易中的假信息,避免资金损失。具体来说,一个完备的跨国信用评级体系能够在银行、受益人两方在进行信用证的审查时,获得更多的对于开征人本身的信息,而并非通过单一的财务报表和侧面信息对开征人的经营状况进行揣测,进而更加有效的审核单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规避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则是在另一种在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诈骗手段。这种诈骗通常利用企业对国外的企业的组织架构没有足够了解,同时不熟悉外方企业的内部流程的漏洞,制造假合同、假单证。李然、仇艺臻就曾对美国CE案例做过分析,该案例在已经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前提下,因为诈骗不在出口信用险的承保范围内被拒赔。最终,该公司通过一系列操作并缴纳高额保证金从而保住了货。在此过程中,行骗者充分利用卖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可,通过伪造信誉良好的CE公司的相关文件放松警惕,进而引诱卖家允许自己先提货,而不会收到货款。另外,张琴在相关文章中也提到,最常见的三种错误是:倒卖货物的中间商错误地代理了下游的买方,买方代理的中间商错误地代理了货物的实际购买者,而中介介绍的中间商错误地代理了买方,这三种错误中间商概念不清、角色错位,难免会造成合同责任混淆、纠纷易发、解决难度大等问题。 而针对上述问题,完备的跨国信用评级体系可以发挥诸多作用。其一是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跨国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全面的企业信息披露和评级报告,帮助卖方了解买方的实际组织架构、喜怒情况和财务装乱搞,避免不了解企业这是背景二手篇;其二是验证交易方身份,基于信用评级体系所拥有的跨国征信数据库,能够提供准确的企业身份验证,从而防范不法分子冒充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诈骗;第四则是能够通过跨国征信数据库,充分认识到对方在供应链中的位置,防止混淆合同主体导致的贸易损失。 2.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完备的征信数据库和信用评级体系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也有着重要意义。 以进出口贸易中常见的信用证项下出口押汇为例,出口企业为了加速自身的资金周转速度,通常会在信用证开证行正式付款前将信用证交予出口地银行,进而换取出口地银行的资金融通。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必然涉及到银行的审证审单环节。此时,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能够为银行快速定位到开证行和进口商的有关信息,进而让银行能够快速的从过往业务的角度来确认开证行和境外企业是否存在违约风险,进而规避有关损失。 三、跨国信用评级的借鉴 1.发达国家跨国信用评级的做法 跨境信用评级合作是全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在不同地区,跨境信用评级合作可分为三种模式:公共部门主导、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私营部门主导。 公共部门主导模式以欧盟为例。欧盟通过中央信贷分析系统(AnaCredit)集中收集和共享欧元区企业信贷数据,通过“反馈环”功能实现跨境信贷数据的交流。自2021年起,各国央行可以自愿加入,获取跨境数据,以改进国内信贷风险管理和信用信息质量。目前该模式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五国测试中。 ![]() 图1 欧盟跨国信用评级结构 公共与私营合作模式的典型是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UEMOA)。西非国家中央银行(BCEAO)与民间VOLO资信评估机构合作建立资信评估制度。BCEAO负责监管跨境信用数据流通,Volo数据库则收集来自贝宁、科特迪瓦等8个UEMOA国家的信用评级数据,截至2020年已积累690万条信贷记录,并为区域内国家提供跨境评分和监控预警。 以NOVA资信评级公司为代表的私募机构一家独大的格局。该公司通过“信用护照”技术服务美国移民,以解决不同监管制度的阻碍。NOVA通过身份验证和授权获取移民来源国的信用报告,将其数据转换为符合美国标准的信用分值,从印度、墨西哥等16个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获取数据,有效解决了跨境信用评级难题 2.基于中国的n+1跨境信用评级模式探讨 牛凤军等指出,随着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信用环境和信用交换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信用评级合作应破除信息封锁,加强信用信息合作的法规制度建设,优化区域信用环境,并扩大信用评级数据的来源和规模。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跨国金融合作的资料汇编中,专门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家信用评级跨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相关挑战,并提出应成立信用评级跨境合作的领导机构,明确实施计划原则,制定逐步实施的目标。这一逐步推进的策略可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展开。 郭庆祥和张颖君(2018)同样对此提出了建议,强调信用评级跨境合作的必要性,认为这是推动企业国际化和促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重要条件。他们借鉴了欧美和日本的经验,建议我国应加强信用评级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加速市场发展,并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另外,积极培育信用评级中介机构,推动其跨境合作与相互交流也是重要举措。此外,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强化信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亦是提升整体信用评级合作水平的关键。 四、跨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 1.征信指标的选取 根据标准普尔(中国)所公布的《标普信用评级(中国)—工商企业评级方法论》(以下简称《方法论》)标准普尔在对工商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关注的主要指标包括: 业务状况、财务风险、评级基准、多元化程度、资本结构、财务政策、流动性、管理与治理、补充调整、外部支持、盈利能力、债务结构或有负债及其他风险、母公司财务风险 。 值得关注的是,很少有学者对外贸型企业进行研究。因此,现阶段银行的授信业务也参考的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但是,外贸型企业由于是以出口为主,其在业务结算环节牵扯到远期付款信用证、远期汇票等延期付款事项,以及由贸易转运事项造成的收款延误等,致使其不能与普通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一概而论。 除此之外,外贸型企业还呈现出净资产小、营业规模达、因为固定资产占比过重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以及进而引发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弱等一系列特点,因此,本文提出针对外贸公司的创新性指标:外贸固定资产周转率。在设计指标时,我们遵从科学性、相关性、重要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选取和设计 综合上述要求,经文献查阅和专家意见借鉴,对外贸行业信用评级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筛选出24个指标,分为三大类,对外贸企业经营融资中存在的资产结构失衡、偿债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对入选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评价。基于以上要求,综合分析外贸行业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针对外贸企业在经营和融资中面临的三大难题:资产结构失衡及偿债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发展能力不足,最终选取了24个指标,分为三个大类。 这其中又包含了一部分创新性的指标,利用现有的公司财务数据和外贸数据,反映出外贸企业受国际汇率的影响。 (1)企业偿债能力及流动性: 流动负债比:流动负债比 = 流动负债 / 总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 = 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现金比率 = (货币资金 + 交易性金融资产)/ 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比:资产负债率 = 总负债 / 总资产。 债务-有形净值比:外贸债务-有形净值比率 = 总负债 / (总资产 - 无形资产 - 其他流动能力差的资产)。 外贸资本周转率:外贸资本周转率 = (货币资金 + 交易性金融资产 + 其他流动性较强资产)/ 总负债。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 营业总成本 / ((期初应付账款 + 期末应付账款) / 2)。 期末支付能力:期末支付能力系数 = 逾期未付款项 / 货币资金。 速动资产够用天数:速动资产够用天数 = 速动资产 / (营业总成本 / 365)。 (2)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ROE):ROE = 净利润 / ((期初净资产 + 期末净资产) / 2)。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 = (利润总额 + 利息支出) / ((期初总资产 + 期末总资产) / 2)。 全部成本费用总利润率:全部成本费用总利润率 = (营业总收入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总成本 + 营业外收入)。 收入成本率:收入成本率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每股收益:该指标未提供具体计算公式。 汇率影响率:汇率影响率 =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影响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外贸固定资产周转率:外贸固定资产周转率 = 营业成本 / ((期初固定资产 + 期末固定资产) / 2)。 (3)发展能力: 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 (期末股东权益 - 期初股东权益) / 期初股东权益。 资产增长率:资产增长率 = (期初资产 - 期末资产) / 期初资产。 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 (本期销售收入 - 上期销售收入) / 上期销售收入。 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 = (本期营业利润 - 上期营业利润) / 上期营业利润。 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 (本期净利润 - 上期净利润) / 上期净利润。 (4)股利增长率: 股利增长率 = (本期股利 - 上期股利) / 上期股利。 账龄超过一年重要应付款项:账龄超过一年重要应付款项 = 重要应付账款 + 重要预收账款 + 重要其他应付款。 2.一种潜在的信用评级方法 在本文开头我们便说过,不存在一种通用语各个行业的信用评级方法,纵使针对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因为牵扯到大量的定性分析,也很难给出一个通用的打分体系。因此,本文旨在给出指标的重要程度,以便于评级机构或是企业在进行参考时有明确的先后次序。 基于上述指标,我们选取了A股的上市外贸公司,参照其财务报表和券商提供的部分指标,对其进行平衡处理,进而用平衡后的数据集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得到指标的重要性。指标重要性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重要性 ![]() 基于上面的分析结果,各家评级机构在进行打分时可以调整自己已有指标的权重;而在构建数据库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第三方相关机构也可以依照这个指标来安排数据收集的先后顺序。 3.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跨国合作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跨国征信体系中所需要包含的主要指标。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除了上市公司以外,国际贸易中也不乏各类无需公开财报的非上市公司。此时,收集这部分企业的信用评级数据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在构建跨国数据库时,应当首先从信用数据的持有者之间开始对话,进一步地为后面的数据收集和共享搭建平台和渠道,具体来说,应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构建。 ![]() 图2 跨国信用评级体系架构图示 对话协商机制是跨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关键,涉及各国政府、央行和跨国评级机构。其目的是解决数据库互联互通和数据采集共享的法律问题,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和滥用。不同经济体应根据自身制度调整,如东南亚国家可通过东盟与中国的对话机制,增加信用评级议题,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数据流动。 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旨在解决指标缺失和统计差异问题,依赖于对话协商机制的共识,需要跨国评级机构协调,确保统计的公平和真实性。 第二个则是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这个部分主要是解决部分指标缺失和统计方法不同带来的评价困难,以及数据该如何发放的问题。此部分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通过对话协商机制达成对于采集方式和统计方式的共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型的跨国评级机构作为中介进行协调,以保证统计方式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 图3 征信数据库协作过程 在数据发放和信息披露环节中,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保管的总数据库(数据库A)至关重要,它将集中存储所有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关键数据和指标。这不仅有助于统一数据管理,还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同时,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各国应共同维护一个共有数据库(数据库B),该数据库将提供与数据库A的接口,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在此基础上,各国和各机构应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确定哪些非核心指标可以被纳入数据库B,以及哪些核心指标可以通过数据库B进行访问。这些核心指标可能包括外贸相关的四个关键指标,如出口额、进口额、贸易平衡和外汇储备等。委员会还需负责审核信用评级机构的数据申请,确保数据的合理使用和保护企业隐私。 在应用层面,信用评级机构在接到企业或政府的评级需求后,可以通过发送数据申请,快速获取所需的指标数据,进而进行信用评级。这一流程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评级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和公正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合理利用,同时保护企业和国家的敏感信息不被滥用。 跨国信用评级的建立,对于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甄别要约真假上。而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政府之间的对话协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第三方机构的积极参与。总而言之,建设跨国信用评级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兆丰.基于ROSE和随机森林的我国外贸行业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2. [2]甘焕凤.“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新加坡跨国征信合作博弈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 [3]凌洁.论议付行在信用证交易中的地位[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李志恩.浅谈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14. [5]王新军,赵竹青,刘昭伯,等.跨境征信合作:实践、评析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22(3):89-92. [6]李然,仇艺臻.国际贸易中利用出口信用险影响力实施诈骗的实例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21(2):77-80.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