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厦门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1-08-01 21:3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徐丽林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基金项目:院级项目“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闽台金融合作新途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16009)。

摘要: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视角出发,结合“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厦门市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的优势,从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法人机构以及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针对厦门市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性;金融;现状;对策

    一、厦门作为海西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优势

    (一)环境与区位优势

    厦门市位于闽南地区的中心,被泉州、漳州和广袤的闽西地区包围,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整个格局形成了一个以厦门为中心的经济圈,与海峡东岸的台湾岛隔海相望,处于两岸经济贸易交流的最前线。厦门的环境与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厦门与台湾的地缘优势。厦门和台湾共有的闽南文化,以及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厦门成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先锋;中央政府多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措施也进一步完善了厦门的营商环境。随着海峡两岸的经贸融合的不断深入,利用闽台多方面交流的优势,促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良好发展。第二,厦门自贸区的建设。20154,厦门自贸片区正式挂牌,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拓展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贸易中心和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通过自贸区建设,积极推进两岸海运快件、跨境电商、高新技术检测维修、融资租赁等业务,积极推动建设两岸关港贸一体化信息平台。第三,厦深的提速换挡。厦深高铁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大动脉,连接起了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形成一条“黄金走廊”。厦深高铁是连线我国东南沿海贸易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经济发达版块的重要通道,对加快两个经济区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交流,完善东南沿海与珠三角经济带区域性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二)经济与金融业发展优势

    从城市基础条件看,厦门在制度、环境、文化、教育、规划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而这些因素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7年厦门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城市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化发展正值窗口期。对台合作特色明显,正积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发展的第一家园。华人华侨资源丰富,与海外经贸往来合作紧密。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2015年,厦门有三大产业链群营收突破千亿元,金融服务业是其中之一。2019年,厦门市拥有银证保金融机构274家,厦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超过万亿元,本外币存贷比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保险深度和密度都保持全国全省前列。2019年,厦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60.66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1.02%,对当地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23.5%。如此快速的发展,为厦门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区域服务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服务两岸及“一带一路”作用突出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经济特区、自贸区、自创区、海丝核心区、综改实验区等多区政策叠加的优势,是我国政策力度最大、密度最高、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之一。厦门经济外向度高,现在已有11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厦门投资322个项目,同时厦门是连接“一带”与“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厦门港与世界50个国家129个港口直接往来,其中拥有北美、欧洲、中东、澳洲、红海、非洲东南亚东北亚等国际航线84条,海丝航线53条,成为“陆丝”与“海丝”无缝联结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金融服务方面,2017年,厦门首支知识产权运营领域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设立,初期规模为4000万元。2018年厦门设立了全国首支地方政府主导的“海丝”投资基金。这两支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一带一路”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分析布局、构建专利池、组建专利联盟、专利产业化投融资等领域,支持完善产品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厦门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自20106月试点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至2018年末,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1062.41亿元,业务全面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内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境双向融资等领域。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从台湾地区拓展到“海丝”沿线为主的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设78对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突破千亿元。厦门是“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城市、对台战略支点城市,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桥梁”“窗口”作用日益凸显。

    二、厦门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综合开发研究院(CDI)在进行多年区域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前人研究成果,根据我国金融中心发展以及我国统计体系的实际情况,以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指标体系为考量标准,编制“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从历年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看,厦门市金融业综合竞争力持续保持着31个金融中心的中间位置。2019年最新发布的第十一期CDI CFCI数据显示,厦门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得分为39.1分,在11年间累计提高了56.27%(2009年为25.02分,排名第15),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十七,比2009年只采用24个城市进行研究时的排名降低了2名,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11位。在各大金融中心中,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广州等城市以其金融实力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标杆,厦门市金融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这些区域金融中心而言,并不占优势,且面临着福建省内福州市和泉州市两大城市的强势竞争,要想发挥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龙头地位的作用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一)金融产业绩效有所提升,但经济规模体量偏小

    通过2019年发布的第十一期CDI CFCI数据显示,金融产业绩效呈现双头竞争态势,上海和北京两者差距甚微,金融产业规模和业务效益水平基本上同处一个发展水平。受宏观经济发展放缓、金融调结构去杆杠等因素影响,近几期金融产业绩效得分增长呈现负多正少的情况。厦门市经济特区统计年鉴(2019-2025报告显示,厦门市近十年金融产业绩效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2019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60.66亿元,20102019年均复合增长达18.27%,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1.02%,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23.5%。金融服务业在2015年起率先成为厦门三大营收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之一。2019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6万亿元,增长5.6%,本外币贷款余额1.18万亿元,增长11.8%20102019年均分别复合增长11.27%14.02%2019年厦门市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26.68亿元,增长7.7%;保险赔付支出78.81亿元,增长8.1%。保险密度5284/人,增加162/人;保险深度3.8%,比去年下降0.6个百分点,总体依然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地位。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厦门金融中心在海西区域的优势和地位,但相对于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城市而言,厦门市金融产业绩效水平仍相对较低,其金融业增加值仅为上海市的十分之一左右,受到厦门市经济规模体量偏小的影响,传统金融业按原有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展的客源市场空间有限。11CDI CFCI指数从金融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角度,评选出了8个领域的单项十强城市,其中厦门只有在基金业发展水平、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以及金融政策综合支持等三个领域进入前十行列。由此可见,厦门市的金融产业仍沿用小而精的发展思路,如何扩大经济规模以此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巨大问题。

    (二)金融法人机构数量偏少,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相对有限

    金融机构实力是指一个城市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主要考察城市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等的法人数量和资产总额方面的情况,体现了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然而,在第十一期 CDI CFCI 评价结果显示,厦门市金融机构实力排名相对靠后,与上海、北京以及深圳等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金融机构综合实力仍然不强。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年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厦门国际银行和厦门银行分别排名第32和第87,排名远落后于兴业银行以及上海、北京等地方银行。二是多元化程度仍旧不高。厦门市当前的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证券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偏少,缺乏旗舰级领军金融企业。截至2019年年底,厦门市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公司分公司27家、证券营业部109家;期货公司2家、期货分公司17家、期货营业部21家。相较于深圳而言,证券公司数量少之又少。从证券公司实力看,长城国瑞证券、厦门信托等基本处于全国同业的末端,缺少旗舰级领军机构。由于近几年来,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加剧,母公司的资金以及业务发展直接影响到子公司的业务发展,导致各个机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三是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和规模有待提升。目前,落户厦门的金融机构仍以分支机构为主,总部经济的缺乏阻碍了厦门金融业的做大做强。从经营规模上看,作为地方性代表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2019年总资产规模仅为8061亿元,相当于北京银行的三分之一不到,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分别为5372亿元、3598.6亿元,仅是同期北京银行存贷规模的38.65%28.56%,业务和资产规模都十分有限。四是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有限。作为总部设立在厦门的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在香港、澳门等地共设有120余家营业性机构,形成地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海峡西岸四大发达经济区的分支机构网络。厦门国际银行早在2007年就提出A股上市计划,然而受制于合资银行的身份以及股改等要求,厦门国际银行的上市之路异常坎坷。202010月,厦门银行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上市银行之一,厦门农商行A股上市进程也进入“预先披露更新”状态,但厦门国际银行13年的上市之路目前还遥遥无期。受非上市公司身份的限制,厦门唯一一家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开展跨区域发展遭遇瓶颈。此外,厦门银行除了在重庆设有分行,其他分行均局限于福建省内范围;受限于行业激烈的竞争以及自身业务的拓展能力,目前厦门市农商行和厦门国际信托公司均未开展跨地区业务。除了今年刚注册成立的金圆统一证券有限公司,长久以来厦门地区唯一的法人证券公司除本地设立的营业部外,也只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设立营业部,业务空间扩展能力较为有限。整体而言,受厦门经济体量小和金融辐射能力低等因素制约,厦门金融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要建成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软环境仍待改善

金融生态环境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是决定一个城市金融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206月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按照“要素+环境”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由五个维度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服务、政务环境和普惠创新。在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其中厦门的综合分数为71.73分,总排名为第18名,与排在第一名的上海分数86.73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在人力资源维度排名中,厦门排名比较靠前,跃居第4名。这主要得益于厦门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近几年采取的人才引进措施。20212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厦门位居第8名。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一个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吸引创业企业和创新人才密切相关。而创新企业在选择落户地点的时候,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生活环境都成为其考虑的因素。厦门作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基础教育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重点城市第二,针对人才引进而放宽的落户和住房保障政策等为人才指数和人力资本吸引指数加分。但在人才引进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房地产之痛。2021年根据证券时报.数据宝追踪的《2020316个城市房价排行榜》显示,厦门2020年底二手房均价达到49803元,逼近上海,位居全国第四位。易居研究院于20204月份发布了一份《中国502019年度房价收入比报告》表明,厦门排名中位,房价收入比为22.8,相当于买下一套住房要花费一个城镇居民22.8年的收入。在厦门发展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中,高房价是其一个重要的阻力。

    三、厦门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建议

    (一)整合金融资源,增强金融机构实力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集聚大量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但吸引金融机构和汇聚金融资源需要遵从金融产业发展规律,依托本地原有金融基础,因势利导,从而实现金融资源整合增效。从目前厦门市各金融机构聚集区的情况看,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建设速度较慢,影响力不足。要增强厦门金融资源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需要培育壮大厦门金融业集群,做优做大做强厦门金融业,提升厦门金融集聚程度,形成类似于上海“陆家嘴”和北京“金融街”这样的金融聚集区,产生更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首先,要继续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速金融资源集聚。参照CEPA相关政策规定,鼓励港澳台地区的金融机构入驻或参股厦门金融机构,推动厦门与港澳台地区金融机构双向互设、互相参股。加大港澳台资金融机构入驻的鼓励措施,适当放低港澳台地区金融机构入驻厦门执业的门槛,拓宽港澳台地区金融资本进入厦门的渠道和形式。 其次,要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优、做强。为此,要加大对以厦门国际银行、厦门银行为代表的本地法人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积极提升它们在全国资本和货币市场上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鼓励其不断扩大金融业务经营范围,加快跨区域经营发展步伐,扩大业务覆盖面,提升机构影响力。

    (二)加快金融科技产业布局,发展特色金融业务,促进产融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科创金融

首先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探索建立对科创企业技术成果、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体系,做大科创企业信用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规模。其次,构建多类型金融主体参与的科创金融融资服务平台,导入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保险、政策性担保等政策资源,提供“孵化贷”“成长贷”“上市贷”等覆盖企业全成长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最后,构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股权股权投资等多方联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扩大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运用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等工具引领种子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基金加大对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支持科创企业赴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2.多方面布局,发展和做优特色金融业务

首先,鼓励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扎根基层、服务社区、走进园区,为小微企业、“三农”、社区居民提供更针对性、精准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其次,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厦门金融应朝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个业务领域发展,积极建立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制度安排较为齐备的厦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最后,创新发展航空航运金融。依托厦门港口、造船、航空等产业优势,以发展“丝路海运”为契机,引进境内外保险、融资租赁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厦门航空、航运金融服务平台,丰富航空航运等相关资产租赁、融资、保险以及金融工具衍生品等金融服务功能。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建设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

首先,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发行并购重组债券、可转换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可续期债券等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将信托贷款的信托收益权转让予资产支持票据信托,以资产支持票据信托作为发行载体,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支持。其次,依托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也是厦门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厦门股交中心建设“台资板”、“中小板”以及“创新板”等特色板块。通过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服务金融的探索,为台资企业赴大陆上市,形成台海资本对接的重要通道,打造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和创新性企业政策的综合运用平台,以小微企业、创新企业股改规范、培育孵化为重点,创建高效、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渠道。

(四)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打造城市“金融会客厅”

    1.建设国际一流软硬件设施

    借鉴伦敦金丝雀码头、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等先进金融集聚区开发建设经验,合理规划“两岸金融中心”片区,实现有序供给,为片区提升发展预留空间。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端智慧商业楼宇、城市绿化以及国际一流的交通、医疗、教育、居住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空间承载能力。 在核心片区规划建设国际高端文化艺术、酒店休闲项目,吸引高端商务、游客群体入驻,塑造城市金融文化品牌形象,将片区打造成为城市的“金融会客厅”。

    2.加大优质运营服务供给

    完善产业导入、资源整合、公共服务、金融创新引导平台等功能。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建立片区市、区两级政府的财税分配机制,实现片区可持续开发,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引进知名金融地产运营机构,为集聚区提供运营管理、企业商务服务、高端物业管理、产业数据统计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综合运营管理服务。推动建立片区智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对区内办公资源现状分布、经营主体和入驻企业产业结构、经营业态、平方税收以及企业进出变动情况等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1-2019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报告(第1-11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018.

[2]杨艳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策略研究[J].长江论坛,2020(02):44-50.

[3]张金清,石黎卿,沈战.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经济、金融发展阈值效应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21-134+142.

[4]张祥.中国各金融中心比较[J].中国经济报告,2014(02):50-56.

[5]刘雅梅.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1):95-103.

[6]刘志惠,黄志刚.海峡两岸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57-64.

[7]杨贤芳,宋殿清.厦门建立海峡西岸区域金融中心的探讨[J].港口经济,2010(11): 55-57.

[8]戴淑庚,曾维翰.海西区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和发展策略[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4-1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