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2-08-05 10:2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重庆为例

李权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YBZX08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当前全球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提出的科学论断。纵观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具有水平先进性、阶段适应性、区域差异性、开放互动性等突出趋势和规律。当前,重庆需要把握好五个注重,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注重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二是注重协同推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注重融合带动,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四是注重因地制宜,打造产业发展载体;五是注重安全支撑,提高产业发展韧性。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趋势和规律;重庆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当前全球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提出的科学论断,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当前,全国各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纷纷提出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有针对性的提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有利于重庆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党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等论述,每次论述都是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加突出了实体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总的来说,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产品生产流通、产业分工组织、产业技术发展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产业体系,动力上表现为创新和融合等特征,空间上表现为开放和集聚等特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具有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好、协同发展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等特点。从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具有四大突出趋势和规律。

(一)水平先进性

现代产业体系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体现。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高水平的,技术层面上要体现创新引领特点,发展模式上要体现融合带动特性。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驱动产业体系调整的创新、劳动力、投资、全要素生产力等主要因素将持续发挥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改造升级,推动产业体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美国通过产业技术的高端化、现代化,将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实现了从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日本通过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产业体系实现了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的升级。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每一次的产业体系重构都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迭代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二)阶段适应性

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发展要素作用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要与本地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处在中低收入发展阶段,产业体系调整更加注重规模壮大和数量增加;在高收入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协同关系开始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产业链价值链更加注重向高端行业和环节升级。随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更多依赖要素的质量提升向高端化迈进,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经济逐步取代工业经济,形成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咨询服务等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和创新生态的形成,我国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由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三)区域差异性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制度条件等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呈现出差异性。突出表现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要素配置等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形态,特别是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评判标准也不能完全统一,要看是否结合了区域发展基础条件,是否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是否在原来的产业体系上实现了升级。韩国从出口导向的轻工业为主,到出口导向型重化工业为主,再到汽车、电子、半导体同步发展,实现了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新加坡则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而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实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升级。从全球来看,后发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完全遵循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之路。

(四)开放互动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会受到全球产业分工、国际间资源配置、产品要素流动等影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一定程度的开放互动关系。特别是国际间的创新成果、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国际流动,会加速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二战后,日本通过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提升了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德国通过贸易立国战略,加大产品出口力度,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美国则通过经济全球化机遇进行产业战略性布局,把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牢牢掌控关键行业和核心技术,确立了产业技术发展的领导地位。总体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均是抓住了开放发展契机,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自身产品国际竞争力,并在相关领域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高端化发展。

二、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重庆努力用好区位、生态、产业、体制四大优势,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0.1:43.2:36.7调整为2020年的7.2:40.0:52.8,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农业占比逐年下降,工业占比相对稳定,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巩固

近年来,重庆以引链补链强链为重点,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建立起汽车、电子产业双轮驱动,装备、生物医药、材料、消费品等共同支撑的制造业体系。一是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制造业涵盖国民经济统计门类31个大类,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约2.13万亿元,成为带动重庆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贡献不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升到19.1%28.0%三是高技术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量达到41.29亿块,智能手表产量增长64.6%,笔记本电脑出口量、值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占同期全国笔记本电脑出口量、值的比重为28.2%36.3%,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26.2%四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4.9%设立研发机构,国内20余所科研院所在渝设立研发机构,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五是产业园区平台支撑有力。全市已构建形成“26636”产业园区架构体系,2020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万亿元、占全市84%,园区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主引擎。

1  重庆制造业主要产业发展概况

表1  重庆制造业主要产业发展概况

(二)服务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近年来,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一是服务业规模稳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7.7%提高到2020年的52.8%,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提升到2020年的72.9%二是服务业集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级、市级服务业发展平台接近30个,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化龙桥等金融商务集聚区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及区县核心商圈不断集聚发展现代商贸,主城都市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大武陵地区文化旅游实现蓬勃发展。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8.9%,支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物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分别开行2431列、1297;电子商务迅速发展,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1350亿元;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软件企业约2.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四是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787亿元;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均接近千亿;大健康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健康大数据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特色突出

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逐渐完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撑产业。一是农业规模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837亿元,粮食生产、畜牧业产量稳定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二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920亿元,巴味渝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三是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全市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21%,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四是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健全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37,良种覆盖率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

三、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是重庆加快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全市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当前,重庆需要把握好五个注重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注重创新引领,增强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

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对比国际及国内东部地区,重庆产业创新能力还不高,具备国家重大战略支撑能力的高端产业创新平台比较缺乏,产业核心技术掌控力还不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必须要把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以卡脖子攻关工程为牵引,着力突破重庆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快提升全市产业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二是要突出重点领域创新。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未来通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创新,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关键领域加快创新步伐,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用开放创新的思维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破除束缚产业发展壮大的藩篱和枷锁,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产业发展中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注重协同推动,夯实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产业协同、要素协同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重庆在推动三次产业协同、传统和新兴产业协同、产业发展要素协同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离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协同推动力度,促进产业、要素形成发展合力,夯实全市产业发展基础。一是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科学把握不同产业的发展特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荣。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旧动能共同支撑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的局面。三是要推动产业发展要素协同。强化人力资源、金融、土地、数据等要素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出台举措推动各类产业发展要素协同联动,实现与实体经济深度协同,全力保障重庆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三)注重融合带动,激发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活力

当前,全球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新趋势。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型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必须要加大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发展、军民融合等举措力度,进一步激发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的活力。一是要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型产业,支持具有融合特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发展,为全市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二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实体经济赋能续航。三是要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依托重庆良好的军工发展基础和技术实力,以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突破口,加快体制改革创新,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全市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四)注重因地制宜,打造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

产业平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已经构建了“2+6+6+36”产业园区体系,但产业园区的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聚效应还不高,要结合各板块、各区县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核心载体,支撑重庆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优化一区两群产业发展空间。主城都市区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都市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成为全市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战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结合区位条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布局发展大健康、大旅游、绿色制造、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等,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二是要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关键重点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为引领,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和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等为支撑的产业园区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完善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平台载体。三是要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政策。根据一区两群的发展导向,结合产业发展特性、区域发展特点,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做到分类指导,促进区县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五)注重安全支撑,提高重庆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韧性

产业安全事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全国经济梯度布局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差异化开放政策等影响,加之地处内陆、地形地貌限制,重庆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不高、协作不够、韧性不强、支撑不足等问题凸显,必须更加注重供应链安全,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快提升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一是要积极稳定供应链。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对内,要强化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协作,推动有条件的产业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积极保障重庆重点产业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对外,要加强与国外相关地区的经贸合作,畅通与海外供应链联系渠道,进一步保障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二是要着力完善产业链。以全市33条重要产业链为龙头,加快完善链长制,着力推动电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特色消费品等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三是要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突出5G网络、充电桩、智慧设施和创新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通道,打通重庆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主要城市群的物流通道,提升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注释:

2代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第一个6代表3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个6代表6个综合保税区,36代表9个市级高新区和27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1].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06

[2]付保宗,周劲.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机制[J].经济纵横,201812

[3]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4]赵霄伟,杨白冰.顶级全球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学家,20212

[5]聚焦重庆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当代党员,202012

[6]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N].重庆日报,2020-12-03

[7]陈金山.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当代党员,20216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EB/OL].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4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