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跨境电商 构建 影响 创新 信息化 财务管理 企业 发展策略 应用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影响分析

2024-03-28 16:0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孙瑞萌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工具,它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当了非同小可的角色。然而,如果要充分发挥利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就需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也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目前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并轨阶段。本文首先回顾了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和其他关键要素,然后考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重点探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点,即从利率双轨制向利率并轨制的转变,最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

1.基本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表示着资金的价格,当利率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资金的供需变化时,将会大大提升市场效率,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

2.实施条件

1)开放且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

2)基金市场参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合理和合法的现金流。

4)国家的战略经济发展目标仍然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框架来实现。

3.一般步骤

1)通过适当提高利率,保持经济和金融环境运行的总体稳定,以实现市场的合理动态平衡。

2)完善利率波动,扩大利率波动的范围,下放利率波动的权力。

3)引入基于基准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1993-1999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求存款管理的金融机构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主动调整存贷款利率。同时,全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被允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上下浮动。此次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1]。利率市场化从货币市场的角度发挥作用,因为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的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上的货币供求关系,以便作为参考点。

在这之后,银行间贷款利率在1996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在1997年放开,第一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在1998年放开,而在一年以后,通过市场拍卖发行国券,从而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2.贷款、存款利率逐步放开(1999-2013年)

在建国初期,中央银行对存款和贷款的利率设定是统一的。随着利率的市场化,中央银行逐渐放开了存贷款的利率。1998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两年内进行了三次关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措施,使贷款利率逐步提高。2004年,中央银行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向下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倍,而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下限则被取消。2012年,我国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浮动利率上限调整为1.1倍,贷款浮动利率下限调整为0.7倍。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监管,仅对存款利率设置上限。一年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被提高至1.2[2]。随后,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两度上调浮动存款利率上限,并最终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中国放开了对存款和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

3.利率走廊及LPR报价机制的建立(2014年至今)

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基本取消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但是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仍然不足,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仍存在利率两轨并行等问题。因此,中国在2014年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率走廊的基本思路,并在2015年推出了上限为常备借贷率,下限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走廊,主要是用于利率市场化的盈余阶段。

虽然已经建立了利率走廊,但是其功能是有限的,于是我国随后又正式建立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LPR)。LPR,即Loan Prime Rate,贷款优惠利率,是由一个有代表性的银行根据其向最高质量的客户收取的贷款利率,加上或减去若干点来确定的[3]2019年,央行推动银行采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参考依据。此举为我国的贷款市场提供了新的定价参考,标志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在我国正式实施。这一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贷款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1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阶段和内容

表1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阶段和内容

三、利率并轨

1.利率并轨的必要性分析

解释上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难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利率体系和调控框架

1   我国利率体系和调控框架

目前,金融机构在定价时主要采用“贷款基准利率+浮动比例”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该定价方式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关系不大,更多地依赖于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导致价格与市场实际状况脱节。此外,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不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这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传递,从而使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由此可见,利率并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利率并轨的主要目的是整合最初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和仍然自由监管的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并引入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利率作为贷款利率的制定基准,同时进一步疏通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 20192月,央行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利率并轨制的进程。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市场对利率的调控能力、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以及呼吁建立价格制定的自律机制等。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并轨制的全面启动,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4]

2.利率并轨所面临的困难

1)存款利率较为刚性

货币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是关键性的一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仍然普遍存在强烈的储蓄意愿,使得存款存在特殊性,最终可能会使存款利率保持刚性,利率的传导受到了阻碍。

2)市场退出机制仍不完善

在利率并轨过程中,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一些低效或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可能难以顺利退出市场,这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是推进利率并轨的必要条件之一。

3)存在套利行为

由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仍然难以与存款市场利率的变化同步,而且这两个市场并不完全相互独立,这导致套利,产生了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

如在2013年 “货币危机”之后的特殊时期,公众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积极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这是因为此时正处于货币市场利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的背景之下,从而给储蓄带来压力,而货币市场基金本质上成为了居民套取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利差的工具[5]。在利率并轨完成之前,需要一些其他的监督工具来遏制这种套利行为。

4)监管和协调挑战

在推进利率并轨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机构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处于分业监管的状态,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尚不充分。在利率并轨的背景下,不同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风险的传导也更加迅速和复杂。因此,如何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是利率并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5)公众预期和信任问题

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和预期是影响利率并轨进程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利率管制下,公众对市场化利率的接受程度有限。一旦实施利率并轨,市场利率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公众预期,增强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任,是推进利率并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利率并轨顺利进行的政策建议

1)完善利率走廊机制

中国目前的市场利率体系仍然不完善,因为像LPR这样的利率对市场波动的反应不够迅速,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很大。因此,需要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促进市场基准利率的动态稳定。同时,应注意减少对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提供的间接干预,以尽快建立真正完善的市场基础利率体系。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在利率并轨的初期,由于金融机构定价能力不足,为了防止非理性竞争的出现,必须有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指导。此外,应注意持续对相关互联网金融和各类影子银行进行更进一步深层次的有效监管,消除对于利率信号传导方式的扭曲。

3)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定价能力

利率并轨的任务在不断推进,世界的经济形势更加不好预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甚至危险,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对自身内部进行优化,加大创新能力,提高资金定价能力。

4)强化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度

为了增强公众对市场化利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降低由于利率波动引发的恐慌和不信任,应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公开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知识,解释利率并轨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变化,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同时,提高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确保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利率变动的信息,也是增强公众信任、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手段。

5)逐步推进并轨进程,确保金融稳定

利率并轨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过程,需要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和挑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应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利率并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四、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的盈利

许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如肖荃(2021)指出利率市场化会加大银行业竞争程度,为争取客户资源,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收窄削弱了银行的盈利水平[6]。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对银行的边际产出和资产净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盈利环境变得恶劣,从而抑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如王宁远等(2021)指出利率市场化短期内会降低银行盈利,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信贷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能够得到增强[7]。总结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王灿等(2019)提出利差效应和再配置效应,指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最终应该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8]

2)商业银行的风险

利率的管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逐步有所放松,可能会对银行风险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其影响具有两面性。从负面角度看,张国兴等人(2020)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业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导致银行的利差缩小,流动性风险上升[9]

3)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

利率市场化将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盈利,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挑战,迫使银行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银行需要更加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如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以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增加非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将促使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银行需要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定制化的理财产品、线上金融服务等。

2.对企业的影响

1)企业融资

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货币市场工具的多元化,丰富了各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有希望通过约束机制来解决投资失误等问题。然而,由于我国法定利率与市场实际水平差距较大,会出现非国有经济的产出比与信贷份额比出现较大出入。如果利率管制完全自由化,较高的利率将导致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降低其盈利能力。

2)企业投资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投资有着促进作用。由于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开放了上下限,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得长期贷款,进而会缓解企业的投资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吸引更多的金融支持,使企业更容易投资。

3.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经济下行期间市场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也会呈下降趋势,而贷款利率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情况。贷款利率的降低对居民和企业都有积极影响。对于居民来说,降低的贷款利率减少了他们的负债成本,从而增加了可支配收入,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4.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刘磊(2015)采用1996-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11]。目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占全部融资的70%以上,而利率管制会形成僵化的信贷分配,形成了大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大部分比重,而微型和小型企业的资金非常有限,这种情况最终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利率市场化很可能会逐步破坏现行的管制,不断加强当前政策下的利率价格杠杆功能,使市场发挥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五、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疏通利率传导途径

我们的LPR改革带来的新的传导机制将释放利率传导渠道,解决传统利率传导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策利率不一定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而LPR改革后,新的传导机制得以建立,该机制允许政策利率通过LPR直接作用于贷款利率。这一变革显著提升了传导效率,使得传输过程更为有效。

2.提高中央银行政策操作水平

中央银行应积极关注并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和机制的变化。同时,央行应运用利率调节、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全面影响基础货币的供求和市场利率,并通过调节信贷量来实现对整个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只有在推进利率逐步市场化运行的改革基础上,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水平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实现稳步提升。

3.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利率的控制往往会降低实际利率,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逐步消除利率管制,可以克服利率管制的缺点,使市场资金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4.降低融资成本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效果是降低要素价格,增加生产要素的供应,最终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可以解决信贷分配问题引起的许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的问题,提高信贷供应在市场中的作用,最终达到整体社会融资成本降低的结果。

5.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一个更为强大和稳健的金融体系。在固定的利率制度下,金融机构往往依赖政府设定的利率,而缺乏对风险的独立评估和管理。然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金融机构需要更自主地管理风险,更精确地评估贷款的风险和回报,这将推动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6.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利率市场化能够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市场化的利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状况,引导资源流向更有效率、更有创新力的企业和项目,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和经营效率,因为企业需要更加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六、未来工作的展望

2022920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发布《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布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还将包括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好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为了加速贷款和存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首先应该进一步推动LPR的改革,其最初建立在银行报价的基础上,现在已经是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大多数贷款都是以LPR为基础进行定价的。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文中强调,自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从20197月的5.32%降至20228月的4.05%,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可见,为了保证中国稳定的市场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首先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中央银行现有的政策利率,其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和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接下来的重点工作规划中,人民银行还将持续释放LPR的改革效能,加强存款利率监管,不断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高效率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小结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从形式上来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现在正处于一个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利率并轨又被叫做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应为利率并轨打好坚实的基础,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整个宏观意义上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疏通了利率途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了整体社会融资成本;而从微观层面来说,银行体系的风险和盈利情况都由于利率市场化而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如果没有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就无法得到显著提高。不过,利率市场化是具有较大风险的,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将不断趋近于利率市场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熊志伟.浅谈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影响[J].市场周刊,2022,35(4):122-124+141.

[2]邓文硕,肖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演进、现状和趋势[J].海南金融,2022(4):81-87.

[3]徐艳萍,杨树茂.LPR改革并非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2):4-5.

[4]黄琼.利率并轨制下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3):224-225.

[5]王剑,李锦儿,陈俊良,王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与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2019(9):38-49.

[6]肖荃.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分析[J].商业文化,2021(22):31-32.

[7]王宁远,刘一楠.利率市场化、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住房抵押贷款视角的研究[J].投资研究,2021,40(5):4-16.

[8]王灿,刘子宁,李栋.利率市场化必然会降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吗?——基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探讨[J].金融论坛,2019,24(11):44-54.

[9]张国兴,张熬乾,徐澈.利率市场化、银行多元化经营与流动性风险——基于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15-26.

[10]刘磊.我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J].征信,2015,33(4):68-7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