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企业管理 跨境电商 构建 内部控制 信息化 发展策略 财务管理 营销策略 互联网 目录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分析

2023-05-29 15:2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何晓燕 长江大学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风险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信贷中存在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情况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推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改善措施

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由于贷款方不能按时还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管理商业银行潜在的各种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多是由贷款人个人信用缺失导致的。因而,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务必立足于自身情况,逐步完善相关政策,进而更好地控制目前存在的风险,推动商业银行不断健康发展。

一、信贷风险的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或企业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无法按时偿付的借款本金,会给金融企业造成损失。这种不确定因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信用企业所承诺的银行借贷利息在某一时期是固定的。在此期间,如果市场利率发生变动,会对信用资本的真实回报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导致信用资本获利的不确定。其次,信用损失的不确定因素包括信用资本是否完全收回和信用资本是否及时偿付,这就是造成信贷资产外流的总量和时长的不确定性。针对商业银行而言,贷款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例比较大。

(二)信贷风险的归类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三大类。一是金融市场的风险性。金融市场的风险性是由于市场中的多种变化而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情况遭受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其中,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主要有:市场利率波动和汇率波动,即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证券交易发生波动而导致银行亏损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市场的变动而造成银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无论是利率风险还是汇率风险,都会影响到银行信用服务的收益。举例来说,当市场的利率因为某些因素而提高时,而在借贷期内所采用的利率却是不变的,那么,就会造成银行的利息收益下降,或者说,会产生利息支出高于利息收益。所以,无论市场利率还是市场汇率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信用风险产生一定的冲击。二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在处理各种业务活动中因经营人员的疏忽或操作不当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其原因有员工素质、信贷处理流程、制度问题等。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方面,应当主动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鼓励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国家经济法规,从而降低工作中的人为失误。另外,对计算机和设备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降低因计算机而造成的资料数据质量问题。三是信用风险,在目前的形势下,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类型的风险辨识要根据不同的贷款者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对其信用的历史、个人资产、年龄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并在进行交易时,要仔细核查其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真实、担保的形式是否符合规定,并且要了解其资金的来源和还款能力。其次,针对企业法人客户,应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记录、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财务情况,以避免其潜在的风险出现。

(三)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隐蔽性和相对可控性等特点。

一是客观性。客观性是指银行业务活动中的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并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而发生变化,因此,没有一项信用业务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二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有多种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在此之前难以准确地掌握其风险的程度。同时,银行信贷的客户来自不同的经济层次,其信用情况、业务情况以及其他方面都将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产的收益。三是隐蔽性,客户的信用情况会对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客户的信用评级较高,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往往会忽略其信用风险,同时,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信贷风险也很可能会被隐藏起来,就很容易忽略客户的信贷风险。四是相对可控性。相对可控性是指尽管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系统来提前发现和预防,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不过,银行也无法完全规避信用风险,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成

(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测量、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种系统,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测量和控制。在将信贷风险转移到最小化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

(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成

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预警、信用危机处置等是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借贷风险评估系统。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首先要确定信用风险,这是信用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建立了一个信用风险评估系统,是因为商业银行能够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这个系统包括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信贷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各种类型的信贷风险,并分析其成因,信用风险计量则是基于信用风险的辨识对风险的程度与危害进行评估。二是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信用风险控制系统是对某种特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运用的一种手段来进行信用风险的控制,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三是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通过对借款人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条件的综合了解,并根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贷款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四是信贷风险化解系统。信贷风险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同时,信用交易也必然伴随着信用风险。因此,即便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预测和控制,但是仍然无法有效遏制信用风险的产生。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信用风险的冲击。即便是这样,信用风险化解系统仍然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控制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信贷本身的质量,增强盈利效率,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维护各个领域的经济体系完善变得尤为关键。如果没有清晰的法律法规,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陷入畸形,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作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商业银行在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关的制约,就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这对我国的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保持对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可以从某种意义上保证经济秩序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减少违法违纪犯罪行为

在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交易中经常会遇到违法违规的问题,这种违规的做法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从个体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是否会导致一部分人群失业?从外部的角度对这种违法犯罪现象进行剖析,将给其他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人身财产的损害。因此,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促进我国信用业务的规范化、正规化发展,从而保证各种经营活动都能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出现违法、违规等情况。

(三)树立社会诚信意识

信用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常被忽略的问题,一旦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信用问题,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诚信意识培养,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对贷款进行发放,在信贷期限之内,借方可以按时偿还,这种做法都是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如果出现诚信问题,那么借方就需要在贷款方面承担相应的后果。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的诚信意识。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缺陷

但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和金融法制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目前的信用审核还处在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因此,银行的信贷审核有一定的模式化问题。小微企业的融资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难以满足银行信贷的相关要求,从而获取资金。而普通企业同样也有信用问题,经常会利用财务报表造假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审核工作产生了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银行的资本供应,进而导致了坏账的出现。

2.借款人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

信贷活动中,借款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将对信贷活动的实施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借款人必须有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第二,他们必须有强大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并确保其资金的持续流动。如果出现短期资金困难,虽然你可以向担保人申请帮助或者提供抵押物,但是担保人的信誉也会受到威胁,比如担保人能否为他提供抵押物或者担保物,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第三,由于客户自身缺乏抗风险能力,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存在一定缺陷。不仅会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的风险。

3.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法制和体系尚有许多缺陷。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尚不完善,难以为特定的风险情况寻找准确、可信的法律依据,仅根据总体规则来操作,不太适合特殊情况。更有一些企业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漏洞来进行企业的改制或重组,使得银行的坏账比率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信用风险。

(二)内部因素

1.信贷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比例较高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采取多种形式的混合经营模式,其中以贷款业务为资金投向。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企业融资渠道依然是从银行贷款,因此,现阶段,在资金输出中,商业银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缺乏强大的竞争对手,使得其金融产品越来越趋于单一。同时和企业的生产周期,特别是现金周期无法进行完全匹配,银行产品单一、自身存在缺陷

等问题也是导致银行坏账上升的主要因素。

2.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信贷人员,但是信用水平并不相同。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年龄构成相对较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新产品的认识和对市场的改变认识不足。针对高端或特别需求的客户,其业务服务水平与质量尚不完善,且针对普通的信贷需要,并无专门的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导致管理上出现空白。由于一些借款者不愿接受银行对个人资金的监督,不清楚地告知资金的流向,而银行由于同业间的激烈竞争,为了赢得业务,会对资金流向的监管有所松懈,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3.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一是缺乏对信用风险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思想认识上普遍重视业务发展,忽视管理,但在实践中,内部控制多表现为一套规章制度,不注重制度的具体执行,不考虑有效性。银行的管理制度只是内控的一小部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体系。

二是各部门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形成了分级审批、互相制约的授权体系,但由于授权审批管理不够严密、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体决策程序,由于各个部门分工不科学,责任不明确,特别是在信用业务方面权利和职责不明确,业务审批、核实和审查不科学,导致授权滥用的情况经常出现。

三是缺乏有效和独立的内部控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实施属于同一个部门,审计部门是由银行的行长直接负责,有时无法独立执行职责权限,有时候因人手不足,无法有效地对同级的业务部门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管,力度较小,执法力度较差,检查的规模和频率与风险程度不相符,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4.缺乏健康的信贷文化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信用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用文化是带领商业银行工作发展的一种公认的、能够被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法、思想纲领和文化认同。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文化建设的认知和内容的欠缺,使得信用业务的发展水平被限制。

5.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小规模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人员少、信息披露相对于大规模企业不够完善、小规模企业对自身情况较为了解,拥有较大的优势。在银行和企业的金融合作中,银行的资料来源较为贫乏,由于无法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资料,导致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业务的风险,这对双方都是非常不利的。而在贷款后的融资管理方面,由于对企业运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认识有限,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再次失真,使得资金的管理更加困难,也使得银行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五、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对策

1.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加强对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诚信问题的法规制度,加强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对阻碍司法机关依法行政的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地打击。一些企业利用改制、重组、破产等手段,伪造财务报表,转移或规避风险,导致银行出现信贷损失,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企业规避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当权益,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健康发展,缓解商业银行信贷危机。

2.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

首先,我们应该把信用识别系统建成一个方便公众使用的平台。从而使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放大甚至倍增的功能。发

展全国信用识别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全国信用识别网络,增强公众对诚信的认识,树立重视诚信、运用诚信的理念,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诚信体系。二是倡导征信守信,减少信用贷款的成本,以征信体系为基础,以征信体系的失信约束过多的利己主义,以及损害他人的行为,以征信体系为基础的信用记录,促进人们的守信和协作,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整个社会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和谐氛围。

3.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统一,对各类金融法规进行全面、协调、配套,形成整体有效的制度。与此同时,要精简审批程序,并强化信息披露管理。

(二)内部对策

1.改进信贷资产质量

一方面要加强贷款三项检查,严格控制信贷的质量。一是要做好贷款前期的调研工作。加强银行放款的风险管理,完善企业进入的机制,从源头上对客户进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通过查阅报表和实地走访了解客户情况;基于客户的信用风险偏好,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信贷需求,对其进行严格审核,全面评估,谨慎选择;二是贷款时审查和审批要审慎。严格准入管理,谨慎处理高风险的相关业务,要强化审核部门和运营部门的联系,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行更加审慎的贷款标准;三是贷后管理要联动。要强化贷款后的监管,加强与各财务部门的沟通与反馈,切实约束借款资金的用途、还款来源等,对放款后的经营管理进行严格控制,严把监督关,共同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是清理处理银行坏账,提高银行贷款存量。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清理机制,制定具体明确的工作方案,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分解,对照标准和表格,积极推进清理工作。要坚持“自行化解、自行清收、市场化处置、核查、联合政法机关协助清收、资产置换”的清收方式,主动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二是构建企业内部评价体系。把清理出的坏账列入到领导班子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奖励和惩罚。对于要由法院、检察部门协助清理、涉嫌违法的案件,要及时、高效地进行沟通,争取有力的法律保护。同时,要强化金融监管机构对清收工作的业务指导,保证清收入账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落实,取得实效。

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

一是要健全信用人才培训体系。加强银行员工的培训力度,包括定期性的培训和人员的沟通。为了提升信贷部门员工的素质,需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风险识别和风险的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对新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和风险类型的认识,增强信用人员在经营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加强对信贷管理人员的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增强其遵纪守法意识。持续推进信贷法规宣传,大力培养信贷队伍的信用管理理念,推动信贷队伍持续改善工作态度,严格职业道德,强化廉洁管理,规范从业行为。

二是要对评估方法进行标准化,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依据

内部、外部审计和检查中出现的问题,逐一剖析原因,并按其性质和具体情形分别给予相应的惩罚和问责。

3.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内部结构,使结构更加扁平化和业务的垂直化。要建立银行信用交易的一体化管理系统,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强化对风险的监管。适时更新和完善信用分析与决策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用专业优势,推动信用与财务前后台业务分开,建立专门的作业和运营中心。

二是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加强信用交易的内部控制,防范信用交易的风险。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强调其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实行条块整合的矩阵式管理体制,在岗位的设置上互相制衡,垂直的总分行管理和水平分工体系,协同管理,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以达到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有效的资源配置。为了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要强化监管力度,要增加检查范围和次数,完善奖罚机制,要建立健全的防范和约束机制,强化监管和约束。

三是要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大多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信用资产的风险控制,由于信贷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和风险的预防能力会对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限制,导致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由于计量误差或精度不高导致结论错误的情况。运用现代的风险管理技术,利用系统数据统计和风险量化分析的方法,降低个体的主观因素风险,以达到最佳的收益。

4.建立强有力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要树立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把信用风险意识融入每个员工的工作意识中,养成遵守纪律、坚持以过硬的工作态度,要实现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的有机统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价值观,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持续更新、修订现行规章制度,提高可操作性,制订信用业务操作规程,制定信贷业务规定,规范业务人员的操作。建立银行业务规划与绩效评估,注重创造价值,建立健全银行信用风险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六、结论

由于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而信贷业务又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信贷风险的管理不能彻底地消除,而是尽量将其破坏程度降至最低限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对国内的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以达到商业银行稳定、有效的经营。

参考文献:

[1]黄圣杰.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J].商业文化,20228):76-78.

[2]李超.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3):65-67.

[3]李永渌.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J].中国商论,202120):101-103.

[4]张建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4):23-24.

[5]兰文燕,李丹青,韩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综合研究[J].财经界,202036):5-6.

[6]曲成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10):126-127.

[7]刘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策略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295-296.

[8]朱松.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略谈[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9):104-105.

[9]邹小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201710):120-121.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