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逻辑理路与路径探析
杨培基 刘兰花 (信阳航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生态产业是推进西藏经济发展、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西藏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西藏生态产业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的逻辑理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创新为生态产业赋能、健全生态产业链条体系、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生态产业发展平台的路径探析,进一步推动西藏生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丰富西藏产业发展模式,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藏;生态产业;路径探析 加快建设西藏生态产业,是实现西藏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度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西藏发展生态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1]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产业发展也进入关键转型阶段,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农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2],西藏发展生态产业可以促进整合和高效利用生态资源,通过产业化实现西藏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和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重点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创造了优势。由于西藏生物多样性、物质文化遗产,决定了西藏生态产业发展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等四个方面的发展重点。 (一)发展的必要性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世界屋脊,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储备基地,也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首先,显著的高原气候使得西藏地区造成干旱、雪灾、冻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地广人稀、信息闭塞的状况,造成西藏农业发展速度下降。其次,西藏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0.83 亿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 26%,森林覆盖面积达 632 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 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5.5%,森林总蓄积量为 14.4 亿立方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 14%。最后,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其中已探明铬铁远景储量居中国首位且品位高达50%;铜矿的远景储量在国内居于第二位,仅次于江西省。藏东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中石膏在中国非金属矿居于第二位;硼砂、菱镁矿、重晶石居中国第三位;砷、白玉母、泥炭居中国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国第五位。 西藏受独有的地理环境以及脆弱性的生态环境影响,决定了若是通过不合理的资源开采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影响西藏生态。西藏自治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发展生态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发展西藏生态产业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构建西藏生态环境持续性、循环性发展,大力发展西藏生态产业,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现阶段西藏自治区发展生态产业是响应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过去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都有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同时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西藏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互动是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实现西藏自治区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基于此,应大力发展西藏生态产业,强化生态效应,增加生态收益,增强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转为高质量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发展的重点 西藏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决定了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主要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等四个方面进行,推动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拉动西藏经济增长。 西藏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要将物种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要想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稳走牢生态农业这条道路。农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且采用粗放式、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西藏农业发展缓慢,且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但由于西藏生物多样性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西藏农业发展更适合走无污染、可持续、无公害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农业。西藏生态农业主要包含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以及生态林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突破,不断优化农业产品种子与丰富种类,促进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先进生产力的探索与追求。西藏独特地理环境与工业发展的矛盾,也造成了现阶段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将遭到破坏的现象。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必然要走好绿色能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以及绿色产业加工以及西藏药业等生态工业,将西藏可再生资源和自然环境产物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工业。 西藏生态服务业主要包含生态旅游业(自然资源旅游、人文资源旅游以及生态产品开发)和生态物流业。在西藏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壮丽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生态服务业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代表行业。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必然会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生态物流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注重废弃物收集、垃圾回收以及污水处理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西藏由于废弃物、污水、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且可以带动西藏就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西藏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则主要从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回收、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回收、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西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业,一方面促进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及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居民经济收入。 二、西藏生态产业发展逻辑理路 西藏产业始终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西藏优势资源基础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关键、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路径的发展逻辑理路,促进西藏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拉动西藏经济增长。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要想满足西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发展生态产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们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3]西藏生态产业深入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的“人本逻辑”,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西藏生态产业发展价值追求。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满足西藏人民群众的“物质追求”,也满足“精神”与“生态”需求,实现全方位的产业发展。 “为了人民”是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加速西藏生态产业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经济需求,更是保障生态需求。良好生态环境是西藏人民身体健康、幸福安康的自然根基;产业发达是西藏人民群众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的物质根基。但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高额利润往往会掩盖生态问题,因此发展西藏生态产业,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回应,也是为了满足西藏人民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需求的协调推进。“依靠人民”是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实践目的,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可以才可深入贯彻执行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生态产业治理体系,切实做到生态产业发展由人民监督、产业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价,将人民群众化为“生态产业民间厂长”“生态产业车间守夜人”等,反映出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反思和重视。“人民共享”是生态产业发展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西藏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着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主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长久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将本地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产业发展的红利。 (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是塑造美好未来的变革性力量。生态产业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依托技术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速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和创新在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技术创新是生态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引擎,也是满足现阶段西藏自治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挖掘生态生产力的重要法宝,是淘汰落后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增强生态产业核心驱动力的手段。加快科技创新是进一步培育西藏自治区生态产业的新模式、新形态以及新业态。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西藏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产业发展除了注重经济效应,更要注重生态问题,打破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消耗”的工业模式和“粗放式”的农业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弥补产业“超前消费”所带来的生态创伤。西藏利用高新技术循序渐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生产模式等优化重组,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缩减过剩和落后产能占比,加快培育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发展。将西藏生态产业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利用政府和市场帮助加快扩建。如,利用地理优势将西藏风能和太阳能充分利用,创造西藏生态经济,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西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崇拜、依赖、征服、尊重四个阶段,若是再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西藏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 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6]。但其自私地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以高昂的生态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西藏生态产业,是加速西藏产业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西藏绿色产业与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仅重视经济效益,也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自然界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因此,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坚持低碳发展模式,构建新型绿色动力和产业结构;健全发展绿色体系,制定严格、公正的制度,推动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物种多样性。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立足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兼顾西藏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以“和谐共生”实现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拉动西藏经济增速。 (四)秉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破解西藏产业建设过程中“发展与环保”的两难命题。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一体,以系统性思维,通过对源头治理、生产模式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来改变西藏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生态一体化发展。西藏产业发展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基点,加快实现产业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物质需求和经济需求统筹发展,有效提升西藏产业模式多样化、稳定性以及持续性发展,实现西藏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西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坚持走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道路,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重效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西藏生态产业将生态观念融入经济建设中,就是指将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技术以及生态标准引入到西藏产业发展中。“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7],协调好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西藏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关键环节。 生态产业是将生态与经济统筹发展,旨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经济持续性发展。生态产业是从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化为发展与保护同步推进,是对传统产业模式转变和超越。生态产业是促进产业绿色化,通过产业绿色化应当看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生态产业不仅关注到环境问题,也注重经济发展。应当看到生态产业的发展机遇,尤其对产业发展落后的西藏地区而言,可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为经济增速赋能。坚持生态产业发展是通过前期干预,从产业发展的末端治理转换为前期预防,不仅实现经济发展,也降低了环境压力。生态产业是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拒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走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多层次、宽领域的重要途径。 三、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生态产业是兼顾经济、生态以及环境等多元领域的一项复杂产业体系。西藏发展生态产业要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下,以科技为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的生态产业发展平台,加速西藏生态产业链体系健全,探索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路径。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西藏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套完备源头防治、过程严管以及后果严惩的协调产业发展体系,是西藏产业、经济以及生态协调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是西藏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和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只有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才可以将西藏生态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与生态两条腿走路。将生态产业建设各方面和环节充分贯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统筹资源的优势,确保生态产业发展行稳致远。同时夯实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团体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产业建设体系。 完善西藏生态产业建设制度体系是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得以运转和推进的根本之策。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部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8],为新发展阶段西藏生态产业相关制度创新、协调以及供给提供了前行方向。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明确责任主体与步骤,西藏环保部门贯彻落实,加强监督保护机制建设,将西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培育西藏产业新形态、新模式,实现西藏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二)以创新为生态产业赋能 生态产业发展必须解决好驱动问题,将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为主。生态产业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利耦合,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将本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挖掘,实现西藏生态产业全方位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产业发展。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为基础,优化生态产业结构,为生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结合生物技术培育高质量种子,实现“育种”技术自由化,孕育出形状更优的生态产品;以电子商务作为供需双方在流通环节桥梁,采用新型冷链和物流等运输方式,降低废弃物、污水等排放量;以区块链和信息技术对产品进行溯源,不断提升商家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以产业创新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做好生态产业示范区,生态产业发展要重视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创新主导性作用,摆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将创新要素和生态资源紧密结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在严格保护下的合理发展。在基础设施健全的区域建设生态产业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三)健全生态产业链条体系 打造西藏生态产业链条,坚持补短板、夯基础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扩大招商力度,完善生态产业链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突破口,主动融入国家产业主体布局,拓宽生态产业链条发展空间和缩短建设时间,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产业体系创新,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龙头产业。同时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打造优势生态产业集群。 充分挖掘西藏有潜力、有优势和有基础的生态产业,建设净土健康产业链、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和绿色生态服务业[9],形成一条集供求链、需求链、价值链、技术链、生态链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依托各产业链条间的优势条件进行互补,明确生态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塑造以净土健康产业链提供原材料和文旅资源、以绿色生态工业链条提供电力、暖气以及氧气等基础性条件,构建以绿色生态服务业提供资金、物流、服务、数据等服务性基础,通过统筹产业链延伸与扩宽、创新与融合,优化西藏生态产业链,加速西藏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依托高原农业、畜牧业、科研机构,加强奶制品、肉制品以及农作物产品的深加工,增加西藏农畜牧业的产业价值。依托西藏独特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蕴,发展休闲娱乐、保健养生以及绿色食品等产业,不断丰富西藏生态产业种类。通过延伸生态产业链,充分发挥西藏生态价值,不断做大做强西藏生态产业,并以生态产业为辐射,不断增强西藏经济发展活力。 (四)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生态产业发展平台 创新是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西藏生态产业发展进度和成果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西藏生态产业发展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共享的生态产业发展平台,以政产学研平台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物资,激发生态产业的多元要素,为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发挥政府在生态产业保障作用。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为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政府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更好支撑。其次,政府要完善生态资源转化机制,畅通生态资源转化渠道,规范生态资源转化市场秩序,提高生态资源转化效率。最后,完善生态产业发展与建设激励机制,对于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给予政策优惠和经费补贴等措施进行激励,缓解产业发展前期困境、提升中期发展速度、保障后期发展成果。 强化企业生态主体意识。企业作为生态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增强自主意识,以科技化、绿色化、持续化协同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政府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奖励机制,增加相关经费投入,完善企业内部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和环境,通过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探索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应用场景,提高对西藏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相关领域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生态主体意识。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态产业方面相关技术研发及突破。一方面围绕政府和企业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突破的技术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课题探索和交叉学科研究,加快在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循环使用率、清洁能源开发速度以及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西藏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学科体系调整和专业改造,加快培育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人才,释放人才红利,加速西藏生态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3,48(04):4-7.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03):1-1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0页. [5]张劲松论生态治理的政治考量[J].政治学研究,2010(5):96-9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列宁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刘毅,寇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N].人民日报,2020-05-14(1).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董亚宁,吕鹏.生态文明背景下西藏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以拉萨市为例[J].西藏研究,2023(06):128-141+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