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小微企业 发展现状 创新 上市公司 商业银行 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 应用 商业模式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路径研究

2025-09-01 17:0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胡丹丹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改革成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和收官,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中起到过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企改革的最新方向,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效率等方面的文献,结合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系统梳理国有企业突破向新的路径和策略,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一、研究背景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1]。”2024年全国“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全球竞争态势,深刻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有企业决定向新出发,锚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已成为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最新改革方向。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发现,国有企业改革践行新质生产力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不同于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其内涵是力求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的深度转型,注重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2]。其核心要素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基于国企改革的视角,系统梳理国有企业在技术源头、产业升级、创新生态三个方面的改革路径和策略,采用平面分类模式,对搜集到的相关研究的观点进行处理,分类、分组和划分。通过梳理,全面把握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和影响效果,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提供线索和思路。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创新点:一是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以及董事会治理效率等方面的文献,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现状与问题,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在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符合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要求,二是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分析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建立技术源头、产业升级、创新生态三层立体结构,对每一层面的路径、策略进行概括和归纳,形成新质生产力下的国企改革改革理论体系结构。

二、新质生产力与国企改革研究框架

1.传统模式和生产力下产出的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技术要求少,在国际竞争中早已失去了优势。研究我国国情,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土地这些生产要素在创造低成本上的优势早已消失,现存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也难以为粗放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续航,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4]。放眼国际,碳减排的国际际压力愈来愈大,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加之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趋紧,新质生产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是生产力的进步,也是发展理念的更新。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5],它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前提,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优化升级[6],实现科技、管理和制度的全面创新。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作为具有多重目标的一类特殊企业组织,对制度化有非常高的要求。其次,那些面临更复杂的、片断化的、非统一的环境权威或资金的各种不同来源的组织,会形成更复杂的组织架构及相应的制度结构、运作程序。”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组织,常常是处于高度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大型组织,其制度的复杂性相应要高出一般企业组织的水平。最后,那些运行于公共部门的或与公共部门存在紧密联系的组织,更有可能受到国家的制度要求及隐含的合法性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对法律要求更为敏感。国有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与公共部门交往甚密,与各种法律制度要求的互动性也更为显著。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创新活动极有可能更加趋于活跃。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出同源。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都有力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下,科技除了作为先进生产力,还要有足够高的科技含量,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方式高效化,产品高质量且环境友好[4]。将新质生产力落实到产业,比如新质生产力+农业,可能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选种、采用数字化技术育种、种植、收割、加工。由此可见,这不是第一产业升级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升级为第三产业,更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是质态的根本变化,通过新技术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组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认识都是在解决如何通过改革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配度,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互补,建立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共创相对剩余价值,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图1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路径示意图

1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路径示意图

2.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效率;二是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监督能力;三是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有学者从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探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路径。大量的数据和事例表明,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有着明显的资产运营效率优势,进入经济下行周期,形势对国有企业更为不利,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的优势会迅速转化为资本运营效率的劣势。在看似高度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下,由于行业差异、地域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企业历史和企业家个性的不同,中观层次的国有企业制度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

图2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

2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

国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司治理、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提高决策效率和监督能力;同时,应该注重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此外,国外学者还探讨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市场化等问题的关系。通过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路径的文献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非国有资本融入对董事会治理效率具有积极影响;最后,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和市场化改革是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国有企业提质增效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改革不彻底、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制定更加有效的改革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新质生产力下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长期不同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愈加完善,“稳定器”功能得到凸显,拖累效应得到抑制。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除了关注国内外的趋势,还应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以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高度一致,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有益尝试。完成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技术源头、产业升级、创新生态三个层面实现突破:

1.在技术源头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绝不同于边际上的改进,他要有新发现,需要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理解,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替代掉原先的制造技术,实现工具变革,大大地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在生产函数中代入新的生产要素。研究国有企业的行业布局发现,电力、热力和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分布较多,其次为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个案例。因此,从行业布局出发,国有企业在技术源头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应大力发展新制造,着眼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增量投向,重点布局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十四五”规划为例,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但是现阶段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之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是替换掉简单劳动,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即可,也不是一产向二产,二产向三产的升级改造。新质生产力注重质态,而不是单纯的业态模式。

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借助核心技术,实现创新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制造技术新突破。技术创新永远都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国有企业改革应遵循市场导向,技术与需求结合并持续升级,扩大技术的可能性边界,实现技术新的或是突破性的创新机会。改革并替换原有的技术路线,在工艺和技术实践上使用全新替代的制造技术,增加研发投入,重视突破性创新,通过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门槛难题。实例表明,若国有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要素配置方式运作,在存在明显"瓶颈效应"的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将面临极大困难。从技术创新的视角进行观察,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往往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要素支撑体系作为依托。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以及生物制造技术等前沿方向开展科研工作,顶尖科学家这样的高端人才要素不可或缺,高精度实验设备这类要素同样至关重要,海量实验数据这样的数据要素更是必不可少。

由此可见,底层技术难题与根源性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通过要素的系统性重构来搭建创新联合体。同时,完善数据要素的产权确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都是数字经济潜力得以释放的前置条件。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推进的数据资源资产化核算,正在成为促进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2)生产工具新突破。由工具变革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事例在人类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近代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也充分说明工具变革能极大改善效率和提高质量。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的生产工具,国有企业发展制造业尤其需要革新生产工具。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重点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期性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 业则肩负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以及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改进生产工具,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3)生产要素新突破,充分挖掘数据这一要素在生产中的潜能,与劳动力、资本、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结合使生产函数发生融合裂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生产要素水平的提升以及配置效率的优化,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跃升。与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的显著区别是,后者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规模、资本投入等要素的数量性扩张,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要素构成必须完成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以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为例,其不仅能够借助算法技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处理,更能衍生出人工智能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创新业态形式。相较于传统生产要素而言,数据要素所产生的乘数效具有显著的超越性特征。

2.在产业模式上实现变革性的深刻调整。

在产业模式上,我国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为通用基础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已有产业要升级、新兴产业要发展、前沿产业要培育。中国将从多数产业以追随创新为主的阶段进人更多产业紧跟创新、并跑创新甚至引领创新并举的新阶段,会出现更多的颠覆性创新。强化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与创新引领作用,国有企业应聚焦主责主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主责主业与新兴产业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圈。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共同演进:市场结构向高技术产业寡占竞争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并存及合作的结构演进,垂直一体化、水平分工、平台组织竞合共存,打通关键领域环节的国内循环,同时与国外循环结合,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在产业结构上,创新竞争力参差不齐,中低端产品创新竞等争力强,高端产品有些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产业基础差距导致知识、技术、产业链等产业短板,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研究基础较弱,很多应用型、改良型创新做到紧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创新技术的基础知识源头仍在国外,知识学习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以产品模仿为主变成以技术原理学习为主,基于中国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创新越来越多。

我国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国企改革可以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解决增长乏力问题,创造新的增长极,关键在于实现产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产业模式变革首先要遵从全球化的背景,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6]。这些措施都是要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遵从全球市场规则和标准,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国际化的市场环境。

其次要依托产业互联网,而且是国际国内的大产业互联网。目前国内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产业互联网则刚刚起步,这种互联网不仅仅是从市场到销售、设计到生产,业务到财务的企业全自动化系统,还是集合多类型企业的平台,包含研发、金融、物流等服务,这些企业形成集聚,可以实现利益共享,产业模式更新迭代。这些创新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要求更高,需要一批战略性企业家,不仅懂科技,还要懂资本和市场,让广大国有企业领导者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3.在产业生态实现创新性的深度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尤其是高水平地创新,这与我国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不谋而合。创新既要受价格信号引导下的资源配置规则影响,也受政策提质引导下的资源配置效果影响。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政府在产业生态营造上应有所作为。虽然市场经济需要有效市场,市场是配置资源最基础有效手段,但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所以政府的产业政策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基础设施的回报率比较低了,特别是区域间不平衡,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回报率更低。

目前看,国家在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用途中,已经把过去的9大领域拓展为11大领域,又增加了新基建、新能源领域,包括5G相关的基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数据经济相关的大数据中心、数据基础设施、AI、工业互联网。这些也是政府应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未来还有一些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将是产业政策的重点。这为国有企业改革关注价值创造,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力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长沃土。围绕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对象,国家层面需要增加研发投入,尤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人结构,构建强大国家战略科技支持力量,与市场化分布式创新体系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创新提供更为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健全金融市场和法制环境。配套建设金融强国,尤其是健康发达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调动全社会的资本进行创新。法治环境最关键的除了产权保护,还要保持政策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鼓励国有企业领导者成为引领市场创新的企业家,营造鼓励创新的时代氛围,对国有企业领导者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有要一定的理解、宽容、帮助。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育引导广大企业家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做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国有企业的成长过程之中,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显现出系统性支撑效应,这种支撑作用在多个维度上得以体现。首要表现在资本结构的优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比如首次公开募股、增发以及可转换债券等途径,在核心资本得以补充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债务融资层面,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债务工具受到国有企业的青睐,长短期负债比例在债务调整下实现了重构。最后,优质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具有显著的信用溢价优势,比银行贷款利率低1-2个百分点的债券发行利率也由此形成,融资成本极大降低。

当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发展。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比如优势的民间资本与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改变部分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现状,还可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上市后的国有企业必须搭建“三委一层”架构,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企业运行机制。目前发行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在盘活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优质资产的分拆上市,国有企业业务聚焦和价值重估目标得以实现。总而言之,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理中,市场定价机制逐渐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状况通过股价波动与债券信用利差得以全面映射,由此引导资源要素向着经营效益更优的国有企业方向流动,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建构应聚焦于重构双层劳动者契约,以改善劳动者激励机制与代理人逐利冲动,注重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国有企业改革是适应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7]。国有企业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8]。产业创新的推动力。新质生产力强调质的提升,国有企业应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有效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是多维度、系统性的,涉及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通过在技术源头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产业模式上实现变革性的深刻调整,在产业生态实现创新性的深度转型,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高质量供给,国有企业还应升级和改造高技术劳动资料,探索建立技术平台和创新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全领域、全链条知识共享,构建便于数字化、智能化劳动资料发挥优势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态,发挥国有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锦.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看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与实现路径[J].现代国企研究,2024(Z1):12-23.

[2]刘明慧,李秋.财税政策何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24(3):31-41.

[3]罗昊雯,李正风.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开放科学发展与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 2024,44 (14): 37-46.

[4]王勇,于海潮.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 2024(4): 13-21.

[5]李心萍,黄福特,林丽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5(006).

[6]龚政.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4(4): 17-21.

[7]国常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J].中国有色金属,2023(24):16.

[8]陈悦.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融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24(25):112-114.

[9]符迈进,王欢雪,张兴海,等.国际技贸措施对移动通信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19):252-257.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市场化转型驱动国企提质增效——地方国企WT集团市场化转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3097);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重点项目(文件号皖教工委函﹝2024﹞16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OBE-CDIO耦合下财会数智教学生态熵变研究”(项目编号:2024jyxm1170)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