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万千 (中共武汉经开区工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90) 摘要:本文基于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和DEA超效率模型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评价文化产业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整体分析,长江经济带综合技术效率的非效率状态是由纯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效率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区分异情况分析,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群文化产业效率较高,区域间文化产业效率差异较大。从动态演进情况分析,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折中上升趋势。在影响因素方面,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开放水平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水平、政策支持等因素与文化产业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内外交流、强化区域内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等措施,以提升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区域总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1.39%,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因此,准确评价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的运行情况,深入剖析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文化产业效率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效率测算和影响因素剖析两个方面。在文化产业效率测算方面,当前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法(SFA)两种方法,我国学者主要以DEA模型为主。例如,王学军[3]运用DEA-Tobit模型发现甘肃省文化产业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高云虹、李学慧[4]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认为西部地区整体文化产业效率偏低;孙智君、张高琼[5]采用DEA-BCC模型及“超效率”模型发现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优水平,但内部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文化产业效率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方法有Tobit模型截取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其中大多数学者选择运用Tobit模型。例如:王家庭、梁栋[6]运用SBM-Tobit模型发现文化单位数量、文化市场潜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显著的作用;薛宝琪[7]采用DEA-Tobit模型认为经济水平、资本投入、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对河南省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则有负向影响;孙传明、刘涛[8]利用DEA-Tobit模型发现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因素有利于湖北省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 综合来看,大部分学者从区域层面和省际层面针对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已开展过卓有成效的研究,进而印证了这一研究视角的现实意义。但针对各区域的实证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如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对其文化产业效率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决策单元,根据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和超效率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评价文化产业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期望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1.指标体系构建 (1)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严格遵循投入产出理论基本原则,并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指标选择[3][7][9],经过细致比较与综合考量,最终选定的效率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指标体系 ![]() (2)影响因素变量指标体系。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本文结合理论、实际和已有研究[3][6][7][8],构建的影响因素变量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为降低样本数据异方差性和波动性,增强数据测度有效性,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表2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变量指标体系 ![]()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 三、结果与分析 1.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评价结果 (1)基于DEA-BCC模型的文化产业效率静态分析。运用Deap2.1软件包测算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值如表3所示。从整体区域来看,2017-2021年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始终处于0.85~1区间内,虽数值较高但未能达到有效水平。从各年份面板数据的测算结果来看,2021年上海、浙江、安徽和湖南4个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为1且规模报酬保持不变,说明处于最佳生产前沿面上,产业效率达到最优水平。其中浙江和湖南2017-2021年间文化产业效率值均为1,说明这两个地区5年间文化产业投入较为有效,实现了资金、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的最优配置。 表3 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评价结果 ![]()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9,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6,规模效率均值为0.93,说明生产效率仍需提高,未能实现技术效率最优和生产规模最优。而规模效率值小于纯技术效率值,故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整体效率水平未达到最优主要是因规模效率不高所致,说明产业生产规模未处于最优区间,存在投入不足或投入冗余的情况。2021年,江苏、重庆、云南和贵州纯技术效率值为1达到最优水平,但其规模效率较低,因而未能实现综合技术效率最优,说明这4个地区利用技术和资源配置能力较强,但文化产业规模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江西、湖北和四川则显示出相反的情况,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较低,说明应进一步提升其利用技术和资源配置能力。 由整体效率均值和各地区效率值可知,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尚未达到最优状态且地区间效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纯技术效率不高,映射出资源配置与利用率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二是规模效率不高,表明产业生产规模尚未达到最佳水平,存在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导致资源冗余问题。 根据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规模报酬区间,可知DEA非效率的地区中江苏近3年文化产业规模报酬递减,江西、湖北、重庆、贵州4个地区近3年文化产业规模报酬递增;上海、江苏在规模效率无效的年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说明投入要素出现冗余的问题,应减少投入,合理控制经营规模;安徽、江西、湖北、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在规模效率无效的年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通过增加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仍能够提升产业效率,应实施积极的投入扩大策略,改善资源要素、文化基础设施等投入不足问题。 (2)基于DEA-Malmqusit模型的文化产业效率动态分析。测算了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结果如表4所示。从整体来看,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07,仅高于2017-2018年的0.601,说明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总体处于逐年递增态势。其中,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降低9.3%,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年均降低2.2%,文化产业技术进步年均降低7.2%,说明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处于负增长状态,主要是由文化产业技术退步导致的,应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技术水平。 表4 2017-2021年Malmqusi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 ![]() 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值均小于1,即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江苏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小,而贵州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根据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在各地区的表现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技术制约型,即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而文化产业技术进步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值均小于1的地区。具体包括上海、浙江、安徽和湖南4个地区,其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文化产业技术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二是双制约性,即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值、技术进步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值均小于1的地区。具体包括江苏、江西、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因其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由技术效率恶化和技术进步滞后双重因素所致,故既要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水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效能、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等方式改善文化产业技术效率,也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从而加速文化产业技术进步。 (3)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文化产业超效率。本文公式运用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综合超效率技术值,在无效决策单元的判定上,DEA-BCC模型和DEA超效率模型展现出高度一致性。2017-2021年文化产业平均超效率值大于1的地区有: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其中浙江、湖南连续5年超效率值大于1,分别为1.16和1.35,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比增加16%和35%。排在第一位的是湖南,其超效率值呈递增趋势,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文化资源大省,形成了广电、娱乐、出版、动漫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展现出了特有的“湖南文化现象”,文化产业成为了湖南非常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留下了亮眼的成绩;湖北、江西、贵州排名较为靠后。 2.长江经济带产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本文将综合技术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tata1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影响因素Tobit回归结果 ![]() 经济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在投入与产出层面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聚焦于构建顶层设计,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性项目,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成果产出慢。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有限,则专注于发展中小型文化项目,但建设周期短,能迅速转化为实际文化产出成果。 政策支持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当下政府主导模式下,尽管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但由于各地文化体制与机制缺乏灵活性,政府扶持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 科技创新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深刻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还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业的边界与内涵,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重视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资源高效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效率。 开放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长江经济带开放水平高的地区通过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文化产业效率。开放经济环境吸引外资进入,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市场运作模式和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给本地文化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促使产业内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服务优化,提升专业化能力,进而提高产业效率。 信息化程度、文化设施的影响没有呈现出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其中信息化程度系数为负,说明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未充分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存在效率低下或使用不当的情况。文化设施系数为正,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对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不足,限制了其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潜在贡献。 四、结论与讨论 1.主要结论 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水平不高。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处于DEA技术无效状态,综合技术效率的非效率状态主要源自纯技术效率的不足与规模效率的低下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从地区分异情况来看,湖南、浙江、上海、安徽文化产业效率较高,江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贵州文化产业效率较低。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群文化产业效率最高,其次是中游城市群,最后是上游城市群,区域间文化产业效率差异较大。从动态演进情况来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折中上升趋势。根据各省市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应分解效率的情况,可将其划分为技术制约型和双制约型两种类型。从影响因素来看,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开放水平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水平、政策支持等因素与文化产业效率之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化程度、文化设施等因素影响不显著。 2.政策讨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后疫情时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把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时代脉搏,以前沿科技赋能文化产品持续发展创新。强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化企业应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生态,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实施靶向性研发,多渠道引进国外科研资源,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省市现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精准定位,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对于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则可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化、新媒体等新兴业态。(3)增强国内外交流,扩大开放。制定优惠政策与支持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鼓励企业对外交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促进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4)强化区域内合作,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和若干文化产业集群平台,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各省市间文化企业的互动性,更好发挥湖南、浙江、上海、安徽等文化产业效率较高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以强带弱促进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5)因地制宜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注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向高效益、高附加值领域流动。建立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政策执行不力的地区或部门,要及时进行问责和整改。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 [2]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王学军.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5(3):169-172. [4]高云虹,李学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财经科学,2017(2):112-121. [5]孙智君,张高琼.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9(11):115-119. [6]王家庭,梁栋.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1(4):82-92. [7]薛宝琪.河南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3):31-37. [8]孙传明,刘涛.湖北省文化产业效率评价与驱动因素分析——基于DEA方法与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315-323. [9]王文姬,顾江.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的测度及时空演化[J].南京社会科学,2021(6):169-178. 项目信息:本论文为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全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项目序号29)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