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影响因素 发展路径 上市公司 创新 商业银行 应用 商业模式 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研究

2025-07-08 17:4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丁一楠  王喜凤

(信阳学院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分析,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关系并提建议。研究显示,该经济带25市的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呈波动上升。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整体协调水平多为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质量有待提高。空间上协调度自东向西提升,中西部地区协调质量提升空间大,后续应重点关注,以推动区域融合共生。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

   一、引言

纵观发展进程,共同富裕的实现要遵循总体富裕,随后逐步推进共享的步骤。新型城镇化突破原有城镇化建设的弊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也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提供巨大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域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正步入崭新阶段。因此,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优模式,对于该省乃至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两大系统,学者乔榛[1]从政治角度,项久雨等[2]从经济角度,左伟[3]从社会角度解读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樊增增和邹薇[4]从反贫困角度,张磊等[5]从收入分配角度,翁杰和王菁[6]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角度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新型城镇化加速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7] 在其内涵上学者认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视城乡互补、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综合效益发展[8],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规模和速度相适应的综合概念[9]此后,从人口、经济、土地、科技、资源、城乡协调等方面[10]的研究成果较多,也有人加入效率[11]、公平[12]等因素,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内涵。在研究中发现新型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13]、提高了城市生产率[14]等。

梳理现有研究,从共同富裕或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对论文的开展有借鉴意义,但多数学者在新型城镇化能够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深入探讨,角度较为片面,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流域,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关注较少。鉴于此,以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为制定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实践政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范围、指标构建与研究方法

1.研究范围

根据2018年国家发改委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 203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包含25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单位。为保证研究区域的一致性和数据可得性,对25个地级市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划分为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简称东部地区),包括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滁州市;北部淮海经济区(简称北部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简称中西部地区),包括蚌埠市、信阳市、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周口市、漯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

2.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参考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杨潇[15]和刘培林[16]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所用数据来自25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等,对缺失数据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并对填充后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  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相关指标体系

表1  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相关指标体系

3.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利用客观赋权,消除人为主观赋值带来的结果偏差。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参照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描述不同部分相互影响或作用的情况。在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计算共同富裕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发展指数,再进一步计算耦合协调度:

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四、测度结果分析

1.共同富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分析

1)共同富裕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九年间,25市共同富裕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上升,东部平均得分高于中西部和北部。东部5市中,泰州得分居于首位,其次是扬州、盐城,最后是淮安、滁州,特别是在2021年,东部5市得分均达到了近9年最高,各市在2021年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全体居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北部10市中,除济宁、菏泽外,其他城市评价值均在波动上升,而菏泽和济宁评价值在9年中波动下降,济宁的煤炭业转型压力较大,菏泽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中西部10市中,2014-2017年,淮南市评价值居于首位,2018年被平顶山反超,2019年及以后蚌埠市居于首位,2014-2017年间淮南地区能源重化工需求稳定,带动了配套产业发展。2018年后随着国家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政策出台,平顶山吸引了大量投资和项目落地,同时在2018年平顶山融入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2019年及以后,蚌埠抓住安徽定位蚌埠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契机,积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方面的交通优势,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图1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共同富裕综合评价结果

1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共同富裕综合评价结果

2)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得分分析

九年间,25市新型城镇化评价值稳中有升。从东部5市来看,泰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领头羊,在泰州市政府《泰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下,泰州市建设特色田园乡村26个,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在北部10市中,宿州城镇化建设一直处于“跟跑”,主要是宿州与北部其他城市相比,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限制了人员物资流动和跨城市合作,以传统农业为支柱产业,导致难以提供高收入就业岗位,人才外流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北部10市中的济宁和菏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略微下降,可以看出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两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中心城去对高端人才的新引力不足,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两个城市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再观中西部10市,多数城市面临着城镇化发展速度放缓、水平提升困难的问题,如阜阳、亳州两大农业大市,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无法带动当地发展;驻马店、周口等城市经济发展落后,本地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影响了城镇化水平;蚌埠淮河航运基础设施和信阳的水利枢纽都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图2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结果

2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结果

2.共同富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分析

2014—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均值从0.5676上升到0.7016,协调状态也从勉强协调上升为中级协调,未来仍有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态势。其中,东部区域带领着淮河城市群一路领先,协调度涨幅也最大,在2020年成功跃进良好协调的阶段,2022年仍然保持着良好协调;北部区域紧随其后,涨幅不如东部城市剧烈,也属于稳中有升,特别到2021-2022年间,协调度有些许下降,但是降幅不大,整体发展较为稳定;中西部城市处于三大区域的“跟跑”的地位,因为其地理位置、国家定位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阻力,中西部区域努力“破圈”,一直到2020年逆转为濒临协调的状态。

为进一步具体分析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变情况,截取四个年份的面板数据。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中有11市处于失调状态,其中失调最严重的市是宿州,剩余14市的都达到了协调状态,大多为勉强协调。到2016年,25市中有9市处于失调状态,进入协调状态的城市新增了滁州和淮北,16个协调城市中,7个勉强协调,2个初级协调,6个中级协调,1个良好协调。到2020年,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仅剩6个,包括亳州、六安、漯河、宿州、信阳、商丘;处于协调状态的城市达到19个,有13个城市进入初级及以上协调状态。到2022年,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只有4个,包括亳州、六安、宿州、信阳;处于协调状态从城市达到了21个,有13个城市达到初级及以上协调状态,泰州、徐州已优秀步入优质协调行列。从空间演化上看,东部地区耦合协度等级优于北部和中西部,提升速度体现出带动效应。直至2022年仍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中有中西部地区的3个城市,发展稍缺动力,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实现大规模失调到大规模协调的“质”的跨越。

图3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图

3   淮河生态经济带25市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图

五、结论与建议

从两大系统综合评价值分别来看,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的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5市中,泰州的得分一直居于首位,其次是扬州、盐城,最后是淮安、滁州;北部10市中,除济宁、菏泽外,其他城市的评价值均在波动上升;中西部10市中,淮南市居于首位,2018年被平顶山反超,2019年再次被蚌埠市反超。25市新型城镇化评价值稳中有升,泰州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领头羊,而宿州的城镇化建设水平一直处于“跟跑”状态,在北部10市中的济宁和菏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略微下降,阜阳、亳州、驻马店、周口等城市多数城市面临着城镇化发展速度放缓的难题。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时空演变过程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均值从 0.5676上升到0.7016,整体协调状态从勉强协调上升为中级协调,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为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协调水平提升,需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善。 1)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淮河流域内引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以产业拉动经济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2)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打破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的局面,在各城市间形成有效互动,优秀资源跨地区流动,形成“流域共生”的局面。(3)优化城市内布局,鼓励科技创新,释放出更多专业岗位,加快城乡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以此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4)发挥东部区域的模范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以点带线成面”的发展态势,打造“东部-北部-中西部”共同联动的格局。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各区域要公共资源、良好经验、优势产业做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形成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榛.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23(2):117-124.

[2]项久雨,王永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发展历程和时代进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5-16.

[3]左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J].理论月刊,2019(5):25-30.

[4]樊增增,邹薇.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21(10):59-77.

[5]张磊,韩雷.收入分配问题再认识、演变动力与新时代制度创新——收入分配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09-112.

[6]翁杰,王菁.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度方法和应用——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9(5):43-55+127.

[7]贺三维,邵玺.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8,38(1):95-102.

[8]张引,杨庆媛,李闯,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7):79-86.

[9]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6):73-89.

[10]任杲,宋迎昌,张枭.中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水平测度与推进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22(5):102-110.

[11]盛宝柱,李杰.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分析——基于灰色GM(1,1)模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6(1):48-51+70.

[12]蓝庆新,刘昭洁,彭一然.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J].南方经济,2017(1):111-126.

[13]李梦程,王成新,刘海猛,等.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J].经济地理,2021,41(12):84-93.

[14]王亚歌.粤东西北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3):138-142.

[15]杨潇,孔令成,谭昶.湖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OL].安徽农业科学,1-8[2025-03-27].

[16]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基金项目: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ZDJH-384;2023年度信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30063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