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影响因素 发展路径 上市公司 创新 商业银行 应用 商业模式 国有企业 中小企业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数字经济对安徽各地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影响分析

2025-07-07 17:0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檀雅丽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摘要:本文运用熵权法研究了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也要警惕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最终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数字经济;安徽省;地级市;城乡收入差距;实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61元,前后者的差距为13863元,前者是后者的2.94倍;而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44元,前后者差距为26302元,前者是后者的2.24倍。从绝对数上看,安徽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似乎是变大的,但是从相对倍差上看,其城乡收入差距是有所缩小的。另一方面,根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5%,数字经济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的出现是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其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使社会再生产的每一环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前,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城乡宽带全覆盖等政策的不断深化与落地也为农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经济能否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是一个值得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城乡收入比。如龚巧慧(2021),唐博(2023)均采用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方法,该方法数据易获取,也能反映收入差距的动态性,本研究也将采用该中方法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基尼系数。陈婷(2023)运用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了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该方法对中间收入较为敏感。三是泰尔指数法。如章玉玲(2022)就采用泰尔指数为被解释指标,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泰尔指数法将各地区的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进行加权求和,权数为收入份额,但是该方法容易受到高低收入的影响,存在一定偏颇性。

关于数字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得出的结论却也并不统一。一是缩小差距。如张霁月、苏淑儿等(2023)以广东省2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抑制作用。二是先缩小,后扩大差距。王子凤,张桂文(2023)通过研究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方法,得出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的“U”型影响,即先缩小,后扩大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使收入差距收敛。而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度开始显现,城乡居民的数字素养逐渐拉大,由此可能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

国内学者当前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是多样化的,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测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有关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并不统一,由此可知,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文章以学者们的研究为基础,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对安徽省各地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的有关研究,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的实现路径。

二、研究设计

1.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1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袁世昌[7]的有关做法,结合地市数据的可得性,将从邮电业务总量x1、快递量x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x3、移动电话年末用户x4、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数x5、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数x6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x7共七个方面来测度安徽省各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其中x1—x4衡量的是各地市数字经济的基础水平,x5—x7衡量的是各地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水平,通过熵权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 所示。

1   安徽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表1   安徽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2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表1中的指标权重,对安徽省各地市2012—2022年的数据计算之后,得到各地市不同年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2   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得分

表2   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得分

根据表2可以看出,安徽各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2012年到2022年,总体均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具体来说,不同地市之间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根据2022年的数据,合肥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0.91,排在安徽所有地市的首位,而淮北、黄山、池州的数字经济发展得分以此为0.046、0.034和0.033,数字水平相对处于较低水平。

2.模型设计

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以安徽省各地市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范围为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连贯性,而农村居民收入数据在2013年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013年之前在安徽省统计年鉴中显示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013年之后显示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中用到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各地市统计公报,共获取176个观测值以便研究。

2变量设置

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cj)。本研究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进行衡量。

解释变量:数字经济水平(dg)。即表2中各地市各年份中数字经济发展得分。

控制变量:根据现有学者的研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章选取工业化程度(ecg)、服务业发展(scg)和政策因素(sjd)。

3  变量定义表

表3  变量定义表

(3)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4是实证研究中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cj的均值为2.36,最大值为3.204,最小值1.762,说明安徽省内各地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差距性;数字发展水平dg的均值为0.087,最小值为0.005,最大值为0.91,也表明了安徽省各地市数字发展水平的显著不平衡性。

4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2.基准回归结果

5是基准回归结果,其中(1)(2)列是采用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处理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有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且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4)列是采用个体单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做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没有控制变量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为-1.448,在p值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426,在p值为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同时加入控制变量后,R20.211上升到0.5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3)(4)列也表明了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5  回归结果

表5  回归结果

注:*、** *** 分别表示在10%、5%和1%显著性成立,括号内为标准误差,下同。

3.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实证结果的准确性,采用两种方法来验证:一是考虑合肥属于省会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地市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剔除合肥市的数据后如表6的(1)列所示,可以看出模型的结果是显著的,数字经济发展依然会缩小各地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剔除财政支出的差异性,删除政策因素的影响后,如表6的(2)列所示,可以看出模型中主要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依然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文章构建的模型具有稳健性。

6  稳健性检验

表6  稳健性检验

4.异质性分析

安徽横跨淮河和长江流域,省域内皖南、皖北、皖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为了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将皖北6市(淮北、亳州、阜阳、淮北、蚌埠、淮南)、皖中3市(合肥、滁州、六安)和皖南7市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7所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性降低,皖北和皖南呈现的依然是负相关的关系,而皖中地区呈现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可能是由于皖中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好,拉大了城乡的数字素养,从而进一步拉大了皖中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6]。此外,根据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均值,取均值以下和均值以上的地区,分别代表数字经济发展的高低程度来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7的(4)和(5)列所示,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减缓作用会更为明显。

7  异质性分析

表7  异质性分析

5.影响机制研究

考虑加入城镇化作为中介变量,来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其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通过第(2)列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起到了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系数为14.12;同时通过第(3)列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安徽省各地市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其系数为-0.0162,即城镇化能够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2012—2022年间,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减缓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8  中介效应结果

表8  中介效应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为了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安徽省16个地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各地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明显的缩小安徽各地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其次,第二产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也存在显著的作用,政府在社保和就业上的支出需要运用得当,切实运用在保障低收入群体方面,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也要考虑到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数字鸿沟拉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安徽省乡村数字经济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提升乡村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加快5G网络的全覆盖,提升千兆网络的覆盖范围,积极发展欠发达地区乡村电商发展,鼓励农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入融合,培养农村专业型数字人才对于带动当地的收入水平提升将会有积极作用;二是完善和提升对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提高乡村高龄老人的保障水平,完善乡村地区失地失业人员的救济和保障,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意义的;三是进一步促进安徽省城镇化率的发展,尤其是加快安徽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城镇化进程,对缩小省内的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警惕数字鸿沟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培养符合我国发展的乡村人才,对于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当前乡村的并校撤校工作,进一步导致了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失,加剧了城乡的数字鸿沟,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是不利的。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提升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才能让年轻人留的下,住的来,积极发展自己的家乡,为乡村未来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龚巧慧.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21.

[2]唐博.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23):135-139.

[3]陈婷.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23,36(12):9-12+45.

[4]章玉玲.数字经济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2.

[5]张霁月,苏淑儿,陆卓芬,等.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33):25-28.

[6]王子凤,张桂文.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22):112-116.

[7]袁世昌.中东部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测度及网络特征分析[J].广东经济,2024(1):51-55.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23AH052405

2024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301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