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与特征研究
何军 曹洁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竞争力的体现,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融合与创新发展,将为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潜力。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安徽省各方都加大了力量与投入,但发展水平还有待检验。本研究通过相关指标选取,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和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一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提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安徽省;熵值法;评价分析 一、引言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展现出迅猛的发展速度、广泛的辐射范围及深远的影响,正引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治理模式的转型,成为重塑经济结构及重构竞争格局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和趋势,而数字经济则被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新引擎。相较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作为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深度渗透与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战略上的重中之重,备受关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网络强国和数字化中国的宏伟目标,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化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从这里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 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断推进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根基,广泛推广数字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步伐显著加快。合肥市与芜湖市分别荣获国家2021年度、2022年度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表现突出的地区称号。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为了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聚焦于数字创新,通过数字创新手段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致力于构建一个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二、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丰硕。 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 测度方法与模型应用,学者采用多种模型和方法,如DEA-Malmquist、三阶段DEA、SBM-DEA及熵值法等,对我国及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测度。项义军等 [1]、刘超等 [2]和赵新伟[3]分别利用这些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以及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整体效率与空间分布特征。Li[4]和支小军[5]则通过熵值法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广斌等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在我国存在区域性不均衡现象,多数省份在产出效率方面存在问题,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地域差异[6]。 2.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首先是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张玉玲[7]和吕雁琴[8]的研究表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等级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第三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水平是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干预与科技投入也是重要因素,苏冰杰等[9]、王彬燕等[10]以及支小军[5]的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投入和政府干预度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政府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自身的数字科技创新能力,项义军等[1]和张雪玲等[11]的研究指出,发明专利、技术渗透情况及信息技术进步等体现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 3.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唐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安徽省数字经济分布网络的时空演变特性,揭示了中心城市及邻近发达省份区域间存在显著的联动影响[12]。成祖松等聚焦分析安徽省各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性,探讨了数字经济成长的收敛性趋势[13]。胡笑梅等对安徽省数字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为首要因素,其次是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14]。尽管已有学者对安徽省的数字经济进行了研究,但总体而言,针对安徽省的定量研究还相对较少,更多是定性方面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安徽省数字经济研究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三、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1.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 近年来,安徽省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2年安徽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3504.8亿元,占GDP比重为7.9%。预计到2026年,安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5200亿元。安徽省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三季度,全省共有大量规模以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其中实现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占比过半。在制造业领域,安徽省通过实施“智改数转”十大工程、打造龙头企业典型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动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此外,安徽省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通过打造省级中小企业典型示范项目、提供数字化应用服务等方式,促进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地位正逐渐凸显,成为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多元化发展格局 安徽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合肥是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依托“中国声谷”等项目,合肥在人工智能、智能语音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合肥还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芜湖加快推进“中国视谷”建设,推动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的应用;马鞍山在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滁州市依托其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蚌埠建设“中国(蚌埠)传感谷”,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阜阳在2024数字百强市中排名第97,阜阳建设城市大脑数据中台,打造多个实际管用场景,吸引头部企业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已培育11家省级大数据企业;宿州被称为云计算之都,目前已经建成汴水之畔超算中心、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达1159.8P。 3.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支持与推动 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安徽省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各地市也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安徽省不断加强算力、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安徽省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加强对数字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数字经济技术技能人才、数字经济工程师等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近年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规模持续稳步扩大,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数字经济作为驱动安徽省经济增长关键引擎的重要作用。但数字经济具体发展水平如何,有什么特征,都需要进行有效评价,进而制定发展对策。 1.评价指标 针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尚缺乏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数字经济的多维属性,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测度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详见表1所示[15]。 表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评价指标,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率来评估,普及率通过用户数与常住人口之比来度量。在数字技术创新评价方面,用数字经济相关的科研指标, R&D人员全时当量(单位:人年)、R&D经费支出(单位:亿元)和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数字产业的发展评价通过电信业务量占比、年人均快递业务量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来衡量。北京大学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是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广度与深度的量化评价,它不仅揭示了创新性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水平,还体现了地区间的均衡状态,为政策规划及学术研究提供了量化依据。 2.评价方法 在评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一般存在多维度的指标,且各指标间还存在潜在的相互影响。熵值法基于信息论中的熵概念,常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熵值法评估指标数据的离散性或变异程度,离散性越显著,该指标对整体评价的贡献或影响就越重要[16]。其计算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 首先对样本去量纲化,本文计算只用到正向指标。 ![]() 五、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1.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首先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输入值,见表2样本描述性统计。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标值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标准差较小,说明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健全,各个城市差别不大,从数字技术创新指标值来,科研投入差别非常大,尤其是R&D人员投入,合肥的科研人员投入遥遥领先。由于科研投入不同,作为科研产出的发明专利数量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电信业务量占比、快递业务(年人均数量)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标差别不大,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代表数字经济消费水平的电商、线上支付等相关业务,安徽省各个地市都发展都较好。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 图1 安徽省16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再从整体上看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7-2022年,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熵值求平均,绘制示意图。如图1所示,城市节点的大小按熵值绘制,体现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合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安徽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等水平城市芜湖和马鞍山紧随其后,也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但相对于合肥来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低水平城市是剩下的其他地市,总体水平都不高,发展情况差别不大。 总的来说,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合肥所在的皖中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突出,体现了省会城市的优势。皖东整体发展水平也较高,安徽东部靠近南京,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安徽东部积极融入这一进程,也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而皖北、皖南和皖西等地区则相对滞后,经济落后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也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2.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演变分析 ![]() 图2 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演变 图2下面的折线是评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熵值,可以看出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一直增长的,数字经济提升潜力巨大。再看图2上面的数字经济年增长率折线,设2017年是1,用其他年份与前一年份的比值作为增长率。可以看出,2018年相对2017年有个迅速的增长,而2020年相对2019年增长下降,2021年增长也不高,2022年的增长又有大的降低。201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正式提及数字经济,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可能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推动效果在2018年显现出来。某些年份增长趋势相对有些放缓,可能与其期间的疫情密切相关。疫情结束后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等,推动安徽省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 图3 安徽省16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演变 图3可以看出,从2017-2022年,除安徽省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都是逐年提升的,但各城市在不同年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合肥市的数字经济增长一枝独秀,远超安徽省其他城市。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各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扶持等因素有关。 六、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区域协同发展 针对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构建区域合作机制至关重要,以促进资源、信息及技术的跨地市共享。安徽省中部的合肥与东部城市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先发地区,应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助力安徽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此外还需要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依据各城市的产业基底与资源特色,合理部署数字经济产业,构建一种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项目扶持等手段,为欠发达地区制定有效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依托重点项目与示范区建设,激发整个区域的发展潜力。 2.积极融入长三角 深化安徽省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通过创建长三角数字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激发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安徽省应主动融入长三角数字产业区域发展,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合作。强化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省市的数字产业集群协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研发核心技术等手段,推动数字产业链协同进化。 3.加大数字创新 虽然安徽省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备,但在数字技术研发领域的资源投入仍然不足,产出效率也有待提升。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数字技术研发基金,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数据驱动的创新机制,提升数字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各地市应依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明确重点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而扩大数字化产业规模。 4.人才保障 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管理部门应提供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机会,助力研发人员紧跟数字技术前沿。建立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加速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推动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培育数字人才,并采取措施鼓励本地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留在家乡发展,减少人才外流现象。 参考文献: [1] 项义军, 时光明. 我国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对外经贸, 2023 (09): 52-56. [2] 刘超, 丁晨辉, 郑垂勇, 等.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07): 118-128. [3] 赵新伟. 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空间演进及收敛性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2(08): 41-53. [4] LI Z, LIU Y.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J]. Ieee Access, 2021, 9: 63094-63106. [5] 支小军, 张云, 武文静.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7(05): 34-41. [6] 程广斌, 李莹.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效率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08): 109-113. [7] 张玉玲, 庞旭良, 刘洋, 等. 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2(22): 185-189. [8] 吕雁琴, 范天正.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03): 47-60. [9] 苏冰杰, 卢方元, 朱峰, 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J]. 运筹与管理, 2022, 31(09): 161-168. [10] 王彬燕, 田俊峰, 程利莎, 等. 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06): 859-868. [11] 张雪玲, 陈芳.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8(06): 67-71. [12] 唐睿. 安徽省数字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和网络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02): 28-32+39. [13] 成祖松, 解亚淼. 安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23, 30(03): 135-139+143. [14] 胡笑梅,刘凡.安徽省数字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岭回归模型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3):95-101. [15] 连港慧, 徐蔼婷, 汪文璞. 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24): 29-39. [16] 王江泉, 赵鑫, 张俊.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09): 21-25.
[注]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评估、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2021CX0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