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黎小春1 魏世红2 苏贝贝1 肖如意1 (1.河池学院数理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2. 河池学院商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摘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包括桂东示范区在内的我国西部5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5个西部示范区转移能力进行评价,并指出桂东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强度、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升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桂东示范区;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缩短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自2010年开始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始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的设立对于转出省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承接转移省区的产业高级化、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示范区建设效果如何,不但受到各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倪秀碧(2015)认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合理化产业分工体系的关键途径,对促进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任亚军(2023)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以及对地方经济的潜在影响[2]。黄志磊(2023)运用2007至2018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的建立改善了地方产业结构,增强了地方创新能力[3]。范玉金(2021)、林柯(2022)、陈耀龙、杨香军(2017)等分别分析了云南省、中西部地级城市以及湘南三市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等,以促进承接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4][5][6]。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已逐渐成为普遍共识。从目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尽管各示范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示范区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发展基础存在差异等原因,承接产业转移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相比,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承接产业转移需求更为强烈,产业优化升级空间也更为广阔,同时实施有效产业转移的难度也更大。现有研究针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示范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选择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桂东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对包含桂东示范区在内的5个西部国家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明确桂东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一、桂东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 1.方法选择 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产业转移理论、产业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和产业转移-财税政策理论框架等相关理论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展开分析,孙雷(2020)、乔月(2019)、孟胜英(2019)等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了评价[7][8][9]。现阶段对与产业转移评价方法则更多采用因子分析法,李四聪、肖功为(2023)、蔡燕(2022)、倪翔(2021)等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湘南湘西地区、湖南、云南等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情况进行评价,本研究借鉴现阶段学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10][11][12]。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有研究中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吸引力、产业配套能力、营商环境水平、资源环境水平等[13][14][15],本文参考言硕(2022)、刘威、许伟(2024)对承接产业转移指标分类结果[16][17],构建了内含产业吸引拉力、产业支撑动力、产业发展潜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能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于对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和深入分析,以提取出指标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关键特征指标,进而全面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地区承接产业能力的特点和水平。 3.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目前西部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共有5个,分别是桂东示范区、重庆沿江示范区、四川广安示范区、兰州白银示范区和银川-石嘴山示范区。5个示范区中地级市9个(贺州、梧州、玉林、贵港、广安、兰州、白银、银川、石嘴山)和重庆沿江示范区下辖区7个(大足、永川、荣昌、九龙坡、璧山、巴南、涪陵)。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上述16个城市(区)的统计年鉴(2010-2022年),部分数据是基于各省市统计年鉴、EPS数据平台、中经网和国研网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4.二级指标评价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分析,旨在计算出各指标的具体得分。下面以产业吸引力指标评价为例进行分析,详细见表1。 表1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 ![]() 本研究对于缺失数据运用多重插补法插补,然后在进行数据Z-score标准化的基础上,得出KMO和Bartlett的结果(见表2),KMO为0.730>0.6,符合因子分析的标准,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882.249,显著性为0.000( p<0.01),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这表明因子分析是适用的。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一共提取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3.755%,这足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3 总方差解释 ![]() 较高的因子载荷意味着观测变量与因子之间有更强的线性关系,因此该变量对因子的解释能力更强。一般而言,载荷值的绝对值若超过0.3,则被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4。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 在经过旋转处理的成分矩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第一因子(Y1)在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4)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5)上显示出较高的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城镇收入水平。同样地,第二因子(Y2)在变量常住人口(X1)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2)上表现出显著的载荷,故命名为区域消费活力。而第三因子(Y3)则在变量实际利用外资(X7)和进出口总值(X8)上拥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济开放活跃度。而第四因子(Y4)则在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6)上拥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农村消费驱动。 通过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5),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 Y1=-0.172X1+0.092X2+0.362X3+0.355X4+0.37X5-0.185X6-0.095X7+0.016X8 Y2=0.639X1+0.450X2-0.081X3-0.007X4-0.044X5+0.067X6-0.182X7+0.210X8 Y3=-0.145X1+0.049X2-0.069X3-0.057X4+0.026X5+0.025X6+0.708X7+0.492X8 Y4=0.219X1-0.104X2-0.083X3-0.107X4-0.180X5+1.118X6+0.166X7-0.153X8 根据表3所展示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城市(区)的产业吸引力综合评分公式如下: Y=Y1*36.362/83.755+Y2*8.919/83.755+Y3*16.691/83.755+Y4*11.783/83.755 各城市(区)的产业吸引力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详见表6: 表6 各城市(区)产业吸引力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 表6中数据显示,在所提取的四个主要公共因子中,桂东示范区各城市在农村消费驱动因子Y4上得分均居于前列,除梧州外其余城市均高于全部城市(区)的平均水平。而在区域消费活力因子Y2上得分均在中等偏上水平,除贺州外其余城市均高于全部城市(区)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桂东示范区在消费活力和消费驱动两方面对产业吸引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其他公共因子方面,桂东示范区各城市的得分基本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且低于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城镇收入水平和经济开放活跃度两方面对桂东示范区产业吸引力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按照上述方法,本文继续对其他一级指标(产业支撑动力、产业发展潜力、产业与生态协调能力、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各城市(区)的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及转移能力得分情况详见表7。 表7 16城市(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及转移能力评价 ![]() 西部示范区各市(区)一级指标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桂东示范区整体表现较好,但城市之间差别也比较大。从整体排名来看,玉林、贵港、梧州三市排名在第2、4、5名的位置,处于全部城市的前列;但贺州市总体排名第10位,各项指标中除了产业与生态协调能力外其他指标全面落后,与桂东示范区其它3个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在5项一级指标中,桂东示范区各城市在产业与生态协调能力方面表现最好,四个城市均排在前6名之内。在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支撑动力方面,桂东四市除贺州外,其余三市排名均位于中上游位置,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产业吸引拉力方面,除了玉林市第6位排名靠前外,其余三市均处于中游或下游的位置,整体情况表现不佳。而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桂东示范区则处于全面落后的状况,排名最高的玉林市也仅排在第8位,梧州、贵港、贺州分列第12、14和16位,与其它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根据表8所示数据,在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评价得分与排名中,桂东示范区在西部5个国家示范区中排在第一位,表明桂东示范区整体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 表8 各示范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及转移能力评价 ![]() 桂东示范区在产业支撑动力、产业与生态协调能力一级指标上排名第一;产业发展潜力排在第3名,处于中游位置;而在产业吸引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在5个示范区中均排在最后一名。可以看出,虽然桂东示范区整体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排第一,但在产业吸引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两方面与其它西部示范区差距明显,在产业发展潜力方面也表现一般。因此,桂东示范区在未来发展中应重点关注提升区域产业吸引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扫清障碍。 二、对策建议 前文分析结果显示,与西部其它示范区相比,桂东示范区在产业吸引拉力、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整体表现不佳,产业发展潜力也处于中游水平,同时四个城市承接能力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因此,桂东示范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第一,以更加积极开放的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大桂东示范区产业吸引拉力。面对桂东示范区产业吸引力全面落后的现实,桂东示范区应重点瞄准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和就业潜力,通过吸引这些产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可以为承接地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承接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桂东示范区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投资和开展进出口业务,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开放度。此外,打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制定产业转移投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内、外资企业入驻。 第二,加大研发强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技术梯度差往往是产业有效转移最大的障碍,研究结果显示贺州、贵港、梧州创新能力在16个市(区)中排在靠后,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提升最大的障碍,桂东示范区提升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因此桂东四市应加大研发投入,除扩大R&D支出规模外,还要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推进各创新主体创新深化,完善技术交易市场,顺利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升级,提升桂东示范区产业发展潜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数量和规模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总量,同时它也是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体现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潜力。桂东示范区应围绕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同时发挥这些企业带动性强、关联性比较高的特点,带动区域重点中小企业上规模。 第四,各地区应补弱固强,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桂东示范区四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方面表现差别较大,贺州、梧州、贵港3市在产业吸引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均排在中下游的位置,提升产业吸引拉力和创新能力是3个城市未来一段时期重要任务。贺州市除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指标外,其余指标全面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制定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的发展思路,尽快提升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布局来承接产业转移,根据本地的资源状况、产业现状、区位特点和文化底蕴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承接转移,确保承接产业有效融入承接地区现有的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倪秀碧.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地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2]任亚运,李婉婷,张锟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环境与经济二维视角的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23(6):16-28. [3]黄志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4]范玉金,王延亭.云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21(23):42-43. [5]林柯,董鹏飞,虎琳.产业转移是否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证据[J].管理现代化,2022,42(3):17-23. [6]陈耀龙,杨香军.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湘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17(12):45-46. [7]孙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8]乔月.河北产业转移承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培训体系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9. [9]孟胜英.天津市产业承接转移及财税支持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9. [10]李四聪,肖功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与实证分析——以湘南湘西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3):55-61. [11]蔡燕.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测度与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22,40(4):118-128. [12]倪翔.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评价及产业选择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13]王志涛.污染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14]于正东,仰玉婷.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以湘南湘西示范区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4,24(10):54-59. [15]张凯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10):93-98. [16]言硕.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高质量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2. [17]刘威,许伟.民族八省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测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6):10-13.
基金项目:2024年河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一以桂东示范区为例”(202410605006);河池学院2024年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桂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高质量发展研究”(2024GCC013)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