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影响因素 发展路径 商业模式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 管理会计 互联网金融 构建 市场营销 跨境电商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经济增长压力与地区创业活跃度

2025-09-11 16:1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来自市级层面的实证研究

(韶关学院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基于2002—2019年中国273个市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压力会通过抑制企业创新扭曲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市场等,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产生负面影响。据此,应构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构造有利于企业创新、产业结合合理化和要素市场培育的考核指标体系激发地区创业活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压力;创业活跃度晋升锦标赛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2023年中国人均GDP1.27万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除了市场化改革因素外,中国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晋升竞标赛规则下,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展开相互竞争,竞相为企业提供财税政策、土地优惠、金融服务等各种便利,客观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晋升锦标赛”规则下,尽管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广受关注。吴延兵研究发现,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受自利性投资偏好驱动,易导致地区“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性投资[1]。任晓怡等分析表明,过高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抑制作用[2]。张广等发现地方经济增长压力显著抑制辖区内企业的非效率投资[3]李茫茫等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会对地方企业研发支出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4]王旦等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面临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5]。聂永丹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会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效应[6]。从现有文献看,较多文献研究了经济增长压力对企业投资行为、产业结构及生产效率方面的影响,但是较少文献研究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的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由于地区创业活跃度对于解决地方就业、推动经济内生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压力对于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手工收集了2002-2019年间全国260多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数据以及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区域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创业促进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晋升锦标赛理论(或政治锦标赛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最早由周黎安正式提出[7]。该理论认为,出于晋升激励,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经济或行政手段,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措施,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尽管如此,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可能会扭曲市场主体行为,进而影响地方的长期经济增长。例如,为取得经济的短期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可能会扭曲生产要素资源导向,导致国有企业过度投资[1],而新创企业却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也有可能更加偏好短平快的项目,而对企业创新能力重视不足[8];导致地方产业升级受阻[5]。由于创业活动,特别是高质量的创业行为,不仅需要充裕的外部资金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链的支持,因此当地方经济增长面临压较大力时,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必将会对地方的创业活力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说:

 H1: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创新是企业设立和发展的关键,对于机会型创业尤为如此。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更能够降低新进入者的市场进入障碍,挑战传统在位企业的行业地位。首先,相比于传统在位企业,潜在的新进入者更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通过采用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在产品质量和运营成本上展现优势,进而与在位企业展开竞争。不断涌入的进入者势必加剧行业内竞争程度,产生更多的持续创新成果,催生更多的创业机会。其次,新进入者展开的机会型创业和持续创新行为势必也会激发在位企业的创新活力,以维护其行业地位。这种相互竞争、持续迭代的结果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和商业机会,进而促进更多的创业活动。  

尽管创新对于创业活动,特别是机会型创业至关重要,但是创新本身也具有风险性较高、周期性较长等特征。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可能更加偏好短期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项目,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效应[9]吴非等实证研究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越高,会驱使企业加大对实物资本的投资力度,而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10]。邓洁等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地方官员越倾向于采用短视的扩张策略刺激经济,进而减少对创新活动的投入[11]。黎文靖分析发现,增长目标偏离显著抑制了辖区内地方性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12]因此,经济增长压力通过抑制创新,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构建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能够为本地区带来经济的内生持续增长。在这种合理化的产业结构下,有利于培育创业活力。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竞相模仿的结果会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重复性建设和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对该地区的创业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李彪等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城市创业活跃度提升,但是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在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13]。因此,在经济增长压力下,地方政府会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同理,生产要素是企业设立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在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晋升锦标赛”规则下,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短期经济增长也会对生产要素市场产生扭曲。傅勇等通过构建财政分权和政府竞争指标,揭示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存在 “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和公共服务”的扭曲效应,并且政府竞争倾向于加剧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14]因此,在经济增长压力下,地方政府会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说:

H2: 经济增长压力,抑制企业创新,扭曲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市场,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为检验上述理论假说,本文构建如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模型设定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创业活跃度。参考白俊红的研究方法[15],主要采用各地区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有制类型,把“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定义为自我雇佣,而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定义为机会型创业。  

2)地区经济增长压力。参考王贤彬等的做法[16],采用地区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以上一年该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速。 

 3)控制变量。创业活跃度除了地区经济增长压力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此,参考王贤彬等[16]、纪祥裕等[17]的做法,加入以下控制变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gdp),采用各地区GDP除以当地人口数;第二产业占比(Sec),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比(Thir),采用各地区第三产业占该地区GDP的比重;人力资本禀赋hr),采用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的比重;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采用取对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3.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使用中国市级层面的数据。对于各地区历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借鉴常见的做法,主要通过手工整理各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述。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数据来源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该数据库包含了各省具体的微观企业信息,涵盖企业注册年份、所有制类型、行业类型等信息;其他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避免2020年及之后疫情因素对模型的扰动,本文数据区间为2002—2019年。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

1 统计性描述

表1 统计性描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2汇报了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对于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回归结果。(1)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份、城市和相关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压力显著抑制了地区的创业活跃度。进一步地,我们进一步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的提高对地区机会型创业和自我雇佣的影响。列(2)-(3)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压力均显著抑制了机会型创业和自我雇佣。上述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理论假说H1。即经济增长压力确实对当地的创业活动产生了负面作用,并且不仅抑制了机会型创业,而且对于自我雇佣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 基本回归结果

表2 基本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2.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基准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检验。一方面,由于本期的经济增长压力可能对后一期地区创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对经济增长压力的前一期和本期求平均值,然后检验两期平均的经济增长压力对本期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影响,表3列(1)为具体的回归结果,结果与基准回归结论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直辖市与地级市差异较大,为规避该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直辖市数据进行剔除。表3列(2)显示,在剔除直辖市样本后,回归结果也与基准回归结论一致。从而再度支持了假说H1的合理性。

3 工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3 工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3.内生性处理

为缓解因反向因果或遗漏某些重要控制变量等原因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常见的做法是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进行IV估计。一方面,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往往受省级经济增长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省级经济增长压力并不直接影响具体地方的创业水平,为此,本文选取该城市所在省份的经济增长压力作为工具变量。表4汇报了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IV-2SLS)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工具变量的Cragg_Donald Wald F统计量为58.27,大于Stock-Yogo 10%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16.38),说明所选的工具变量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此外,工具变量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经济增长压力(presure)系数也显著为正。上述实证结果与基准结论保持了高度一致,这说明在考虑了内生性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得出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结论。这有力地支持了假说H1的合理性。

4 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

表4 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五、机制检验

1.经济增长压力,通过抑制创新,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5列(1)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压力对于地区创新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地区创新对创业,特别是机会型创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经济增长压力能够通过影响创新,进而传到至地区创业活动借鉴纪祥裕等的做法[17],本文以地区人均专利拥有量(perpatent)来度量地区的创新水平,并进一步把创业活跃度细分为机会型创业和自我雇佣。5列(1)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增长压力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地区的创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地,表5列(3)-(4)的回归结果显示,专利技术对于机会型创业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自我雇佣。这表明,科研经费投入对于促进地区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地方投资重投资,轻创新的短期行为,对地区创业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说H2中创新机制的存在性

5 经济增长压力影响创业活跃度的机制:地区创新

表5 经济增长压力影响创业活跃度的机制:地区创新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2.经济增长压力,通过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较高的经济增长压力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抑制作用[5],那么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动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常用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均衡和关联协调程度[18]。参考其计算方法,表6列分别汇报了产业合理化对地区总体创业、机会型创业和自我雇佣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特别是高质量的创业活跃度活动会构成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经济增长压力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会对区域创业活跃度活力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说H3中产业结构机制的存在性

6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6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3.经济增长压力,通过抑制要素市场,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

地方政府拥有财税政策、融资平台、金融管制、项目审批权、土地资源使用权等诸多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在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晋升竞标赛”的驱使下,地方政府由于偏向短期经济行为,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会产生扭曲,而上述生产要素是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的基础。本文以省级市场化指数中的“生产要素培养”来度量地区的生产要素状况,表7显示,生产要素确实对地区总体创业活跃度,机会型创业和自我雇佣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经济增长压力,会通过抑制要素市场,对地区创业活跃度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验证了假说H2中要素市场机制的存在性

7 要素市场发育状况对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7 要素市场发育状况对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估计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激发地区创业活力对于解决当地就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这充分肯定了创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尽管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晋升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竞相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是可能会导致过渡关注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的内生可持续发展,对地区创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2002—2019年中国273个市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压力会通过抑制企业创新,扭曲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市场等,对地区创业活跃度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地方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3年,中央组织部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该项措施对于优化官员考核机制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呈现趋缓态势,但是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并未改变。由于创业是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此,应进一步深化地方官员考核机制改革,推动社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为激发大众创业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延兵.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J].经济研究,2017,52(6):137-152.

[2]任晓怡,叶显,吴非.地方经济目标、政府行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4):127-146.

[3]张广胜,李园园,陈明利.地方经济增长压力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了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2(4):61-70.

[4]李茫茫,王红建,严楷.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企业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基于多重考核目标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 (1): 17-26+31-32.

[5]王旦,王业斌.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2004-2016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 商业研究, 2021(4): 48-58.

[6]聂永丹.经济增长压力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北方经贸, 2024(4):109-112.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 经济研究, 2004(6): 33-40.

[8]潘华龙.欲速则不达: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政府行为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1, 36 (2): 143-160.

[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10]吴非,曹铭,任晓怡.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与机制——基于“发展方式——政绩考核——政府行为——经济效应”范式的分析[J].西部论坛, 2021, 31 (5): 46-68.

[11]邓洁,潘爽,叶德珠.官员任期,政策偏好与城市创新[J].科研管理, 2023, 44(1):114-124.

[12]黎文靖,汪顺,陈黄悦.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J].管理世界, 2020, 36(12):14.

[13]李彪,刘刚. 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了城市创业活跃度提升吗? [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0 (4): 84-98

[14]傅勇,张晏.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 [J]. 管理世界, 2007(3): 4-12+22.

[15]白俊红,张艺璇,卞元超.创新驱动政策是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2(6):61-78.

[16]王贤彬,刘淑琳,黄亮雄. 经济增长压力与地区创新——来自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经验证据 [J]. 经济学(季刊), 2021, 21 (4): 1147-1166.

[17]纪祥裕,唐荣.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影响技术创新吗[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 43(6): 70-83.

[18]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 2017, 52(8):33-48.

 

[注]基金项目:韶关学院引进人才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项目编号:409-990006450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